印度不是你想的那样。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媒体上经常转载报道印度发生的暴力侵害女性的案件,这直接破坏了许多人对印度的美好印象。中外经济学家常常宣称印度相比中国,经济体制更趋自由,更具有创新活力,还有更为显著的劳动力优势。旅行作家们推出了一本又一本印度行记,形象的描绘出异域风情和习俗魅力。而在更早之前,欧洲知识界曾掀起过对印度文化顶礼膜拜的热潮,许多大家都从中获得启发并推出了阐释著作。而今,印度哲学、思想乃至备受诟病的生活方式还在发挥着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苹果公司创始人、已故知名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也曾有过到印度修行的经历。
但即便通过这些记述和介绍,我们仍然不宜断论已经了解印度。出自欧美世界和中国而推崇印度的人们,其实是想寻找一个有利于揭示和说明自己所在的文化体、社会或经济体弊端的参照,并不关心自己笔下的印度跟真实的印度存在多大差距。至于旅行作家们的印度行记,不仅可以说是浮光掠影的浅层次体验记录,而且也很难摆脱流行观念的束缚。
印度跟今天的中国一样,都处于急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根据静止、片面的观察对中国或者印度给予标签化评价的努力,都是在做无用功。
印度裔美籍记者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的父母曾是印度人,后移民到美国并定居。成长于美式消费文化、自由传统的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一度产生了身份认同困境,这就使得他在从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父母的故乡印度,在孟买担任麦肯锡印度分部的管理咨询师。2005年起,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开始担任美国《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报道和撰写来自孟买的新闻。
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所著的《印度的呐喊: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一书,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在印工作多年,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走访了印度各地区、各年龄层次、各阶层的大量当事人,以自己的印度裔身份获得信任,因而就取得了那些旅行作家和外籍其他族裔记者很难获得的坦承回答。而在这期间,印度更为密切的转向了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在其国内掀起了更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震荡,对此,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也给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描述。
《印度的呐喊: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书中写道,“印度正在改变,它继续从里向外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突飞猛进,不可思议。我孩提时感到的停滞正在融化,其中一部分是翻天覆地的环境变化……(但最深刻变化是)在心里、在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发展方向上”,印度人正在摒弃传统。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敏锐的意识到,曾经让他的父母感到不适的印度某些社会传统和文化价值理念尽管还存在,但在年轻一代中已变得不受欢迎——相对中国的同龄人,后者们仅仅是更为注重在表面上维护长辈和传统的权威,然而只要一有机会,就将尽可能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财富、新型爱情和婚姻方式、自由等目标。他直言,这些变化,是报刊和书籍作家们未能跟上的。
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指出,印度正在发生的变革乃至革命,是一场私人生活的革命,一场情感倾向和人际关系的革命。印度之外的人们所熟悉的印度传统,具有内敛性等特点,包括大家庭、包办婚姻、种姓制度等元素。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下,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的平民教育终于与外部世界的多元信息产生了化合作用,森严的种族制度让位于财富,年轻人开始以实际行动抛弃包办婚姻和大家庭,自由恋爱并结成婚姻渐趋普遍化,离婚率也直线上升。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以多个当事人个例为据分析认为,印度年轻人开始更为倾向于中国读者已经熟悉的成功学,崇尚类似于白手起家“美国梦”的“印度梦”。年纪相对较大的印度人也改变了过往那种蔑视财富的态度,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青少年时期探亲回到印度时听闻亲戚发出的对拜金主义的抨击,如今已基本没有人再度提及——除了那些对全球化经济、文化后果感到不安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这也说明,印度出现了现代型的独立知识阶层,在社会发展程度上接近了欧美世界。
毫无疑问,更为复杂的文化传统,对印度社会的影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正如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本人所提及的,印度传统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道德观,如今正在与美式文化和伦理观念竞争,同一个印度人完全有可能受到两种观念体系的影响,因而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作出截然相悖的行为选择。这就决定了印度、印度人将在很长时间内呈现给世界一种颇为混乱、矛盾、浮躁的印象。但他也强调,“从倦怠的村庄到活跃的城市,印度人正在艰难地重新选择,迎接历史的潮流,通过成千上万种方式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