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对货币的贪婪诱发一次又一次金融危机
货币就像一个万花筒,经过货币的催化,一个行业变成了一个产业,于是就有了电影产业、娱乐产业。在货币5000多年的历史当中,货币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货币化似乎有了点石成金的神奇魔力。 货币铺就了地球上的第一条铁路,点亮了第一盏电灯,迈出了走向太空的人类第一步;货币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货币可以购买休闲,可以购买娱乐,可以购买奢华,也可以购买幽静。 然而,就像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一样,货币化带给我们富足和喜悦的同时,过度泛滥的货币化也使我们身陷灾难和痛苦之中。 有时,货币又像是一颗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能附着在任何一个物体上。它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让财富消失;它可以实现梦想,也可以让梦想破灭;它是欲望的载体,也成为欲望的沟壑。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货币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出钱招雇的雇用劳动者。它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100年之后,马克思的担忧成为现实的困惑,货币化被滥用成为社会的隐忧,侵害到人的基本权利。 著名学者资中筠: 医疗、新闻、法律等不应该资本化,还有教育也同样不应该资本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属于人的基本权利,不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 那么,过度货币化的结果将是什么呢? 法国昂热大学经济学教授、《货币生产的伦理》一书作者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于是自由丧失,随后平等也丧失。平等消失了,一部分精心挑选的特权群体将从中受益。在西方,受益的是金融市场和银行,而民众的利益则受损,平等消失了。 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是不是过于贪婪?这个世界在货币的怂恿和推动下是不是变得更加危险? 2008年一场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的起因是房屋次贷,这曾经是华尔街金融家最得益的金融产品。他们向信用不高,还贷能力差的人提供房屋贷款,然后将这些贷款打包成金融产品,再进行货币化定价卖给投资者。 次贷危机就像是一个泡沫,无论曾经多么灿烂和耀眼,最终的结果就是破灭。 次贷危机也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市场过度货币化的反思。 哈佛大学历史学与金融学教授尼尔·弗格森: 大部分金融创新都是追求利益的产物,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刘易斯·拉尼尔利发明了放贷证券,他可不是为了帮助别人,只是为了自己,这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这是那些精明的、贪婪的华尔街银行家带来的所谓创新。 4年之后这场危机在欧洲引发了数国的债务危机。今天,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仍然看不到危机的尽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朱宁: 欧洲所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很大程度上和我们在2007~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是有紧密联系的。 经济危机在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眼中有各种解读,但对于普通百姓,他们只有一个感受,就是生活的压力。萨斯夫人在雅典开了一家餐厅,餐厅的生意越来越惨淡。萨斯夫人说:“看看10欧元的套餐餐单吧,包含很多种食物,有蚌类,还有烤面条加干酪沙拉,很多都是中国人喜欢的食品。我们之所以定制这个危机期间的菜单,是因为很多地方的处境都很艰难,全世界都是这样。” 雅典卫城周围的很多家餐厅都关门了,萨斯正在动用所有的储蓄来渡过难关。像萨斯一样,整个希腊,整个欧洲都在想尽办法度过危机。欧债危机的源头也许不难找到,但是解决危机的良方却很难寻觅,因为货币已经构造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 从20世纪末至今,短短10多年的时间,全球就爆发了数次大的金融危机,从最初的局部区域的金融震荡,发展成为今天全球各个角落无一幸免,货币化已经成为这个世界最牢固的黏合剂,也成为影响这个世界的最敏感因素。 1997年,亚洲爆发了以货币危机为代表的金融危机;2001年,拉美国家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2009年,欧洲爆发了欧元区的欧债危机。这些危机相互牵连相互影响,互为源头互为结果。 朱宁: 无论是非洲的某个主权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者是南美的某个大型的资产负债机构,它们可能都持有了希腊、意大利、葡萄牙所发行的各种不同信用评级的主权债务。一旦欧洲出现违约,或者欧洲的债务出现重组,又或者欧元解体了,那么很多全球金融机构认为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面比较安全的资产,就会变得没有任何价值,就会导致那些金融机构出现很大的危机。 各国政府解救危机的惯常做法就是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宣布向资本市场注资7000亿美元,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国和瑞士央行向金融系统注资900亿美元,日本政府向金融市场注资8万亿日元,中国政府向市场投放4万亿人民币。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