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中国的货币史始于交子的发行
货币在西方经过迂回曲折,终于完成了华丽转身,那么在遥远的东方,货币的命运又如何呢? 铃木一家是生活在日本东京的普通三口之家,家庭成员包括铃木夫妇与女儿铃木结夏。结夏今年10岁,是小学四年级学生。 铃木秀彦先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上班,后来辞职在家专职从事股票交易。他说:“我在公司干了10年。辞了工作后的10年,一直在进行股票交易。” 玩“人生游戏”是铃本一家三口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在“人生游戏”中,10岁的铃木结夏学会了购买房子、人寿保险这些现代金融的基本内容。这也是日本普通家庭给孩子上的第一堂财富课,也是一堂金融启蒙课。 日本的货币文化最早来源于中国。 一张现存于日本货币博物馆的藏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上面清晰可见的汉字表明它来自中国,最早出现于北宋,当时人们称它为“交子”。 交子的故里在被称为“天府之国”的中国成都,这里自古人杰地灵、物产富饶,到北宋时期已经成为了丝绸制品的重要产地。 成都市交子研究学会理事、成都金牛区文管所前所长姜翼德: 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长达11年近12年时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原因就是发行了交子。 在交子发明之前,四川地区使用的是用铁铸造的铁钱。在当时,买一匹丝绸需要2万文铁钱,而2万文铁钱重达130斤,携带铁钱做买卖非常不方便。 于是,民间出现了这样一些人,他们拥有雄厚的财力,而且诚信可靠,商人们可以将金属货币存放在他们那里,换取一张特制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就可以在市场上做买卖,这张收据叫作交子,而印发交子的商家被称为交子铺。 在中国古代,货币从最早的贝壳,到后来的刀币,又逐渐定型为外圆内方的铜钱、铁钱,而薄如蝉翼的纸币“交子”,是货币形态最彻底的一次改变,也被认为是信用货币的发端。 13世纪,马可?波罗从遥远的意大利来到中国,他作了这样的描述:所有纸币的发行都是在严格的审查和授权下进行的,而且在每一张纸币上,都需要有主管官员的签名、盖章,在每一张纸币上都留有皇帝的印章,于是,纸币也就拥有了皇帝授予的权威。任何因疏忽而未在纸币上盖章的人将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中国交子出现的时间比西方第一张纸币的出现早了600多年。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预付卡委员会主任王吉绯: 纸要想让人家当钱用,必须有实物商品作准备,那个实物商品就是成熟的米、麦。如何证明米麦成熟了,就是在印的交子上面印上一个粮仓,这就说明我们家粮仓就在这儿。 那么,最早使用信用货币的中国,货币文化为什么没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最早印发交子的交子铺为什么始终没有能够发展成为现代银行?货币为什么没有能够与工商业结合起来转化为资本?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 从中国的经济金融史上来看,其实士农工商这种排序是在当时春秋战国的秦国时期正式确立的。从经济史和文化传统上来看,它体现了传统统治者对于在他们管制的范围之外崛起的一个新的市场力量的打压。 自春秋时期开始,在中国,士农工商就不仅是不同职业的划分,也是社会等级的划分。追求利润、追求财富的工商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法律上受到歧视。西汉初年开始,法律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乘车,不得购买土地;商人的后代不得在政府担任官职。 陈志武: 中国社会对商人的抵制从根本上还是来自于义利之争。从春秋战国开始,儒家主张以义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社会结构,而不是以市场化和货币化的方式来规范人际关系,组建社会秩序。 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大的商人,比如秦朝的吕不韦、元末明初的沈万三、清代的胡雪岩,这些人都曾富甲天下,而人们在谈论他们的商业奇才时,都会加上另一个名号—官商。在中国历史上,商业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也没有独立的商业文明,因此,依靠商业繁荣才得以发展的货币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士农工商是中国古代社会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也成为这个古老国家信奉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并且在东方各个国家蔓延,直到17世纪,东方的一个岛国率先对这种结构进行了反思和改革。 距离铃木家不远的地方是东京金融区,这里矗立着100多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大楼,每天有数十万人在这里工作。 在亚洲国家当中,日本企业的资本化程度最高,这也为日本企业实现全球化提供了条件。 日本财务部前副部长行天丰雄: 美国、欧洲国家推进金融自由化,取得了成效,并渐渐向日本发展。这样,日本不得不与欧美的金融界竞争。日本受到了欧美金融的影响,这是肯定的。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并全盘接受西方的货币文化。在资本的推动下,在日本维持了数百年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被彻底摧毁了:曾经居于社会顶层的大名、武士阶层消失了;曾经是社会底层的工商业者崛起了,成为主宰社会的资产阶级。 今天,日本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东京金融区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日元则是全球三大国际货币之一。 货币文化在东西方与古老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影响。300多年前,货币在一片新大陆生根,如今这片土地已经成为世界货币文化的中心。 年近花甲的戴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已经工作近40年,在他的家族中有超过5代人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谋生,在这里整个家族见证了美国经济3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戴维: 在我12岁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爸爸在假期就带我来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虽然不清楚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我的爸爸和叔叔会向我解释,“这就是我们的生意,要靠它赚钱养家”。 在纽约,像戴维这样的金融从业者超过70万人,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纽约乃至整个美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金融业产值就超过了制造业,2011年,美国的金融业产值高达400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 有人分析,美国资本市场的强大与金融业的繁荣,得益于美国接受货币文化的时间比较早。 如果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欧洲人开发了北美大陆,欧洲移民不仅传承了欧洲文明,也带来了欧洲的货币文化,此时,货币在欧洲已经完成了资本的转变,北美大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货币文化。 100美元纸钞上的头像是美国的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本杰明·富兰克林。1748年,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一文中,富兰克林写道,“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切记,金钱具有繁衍性,金钱可生金钱”。这些忠告道出了一个人、一个资本家乃至整个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真谛。 1901年,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华尔街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中心。1911年,美国的一本产业工人杂志将一幅漫画刊登在杂志封面上,在以劳工、官员与资本家等搭建成的金字塔中,货币以资本的姿态位于这个金字塔的最顶端。 美国300多年的历史,就是现代货币文化的发展轨迹。 1792年,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见证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第一份契约;1817年美国开通了第一条人工运河;1835年美国铺就了第一条30公里长的铁路。 1944年,新罕布什尔州的一片森林见证了世界金融格局的“排兵布阵”。从此,美国取代英国拥有了国际金融的控制权,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第一货币。 1971年,一个完全依赖电子网络的交易平台纳斯达克交易所成立,1986年微软公司在这里上市交易,2004年谷歌在这里上市交易,2012年脸谱公司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货币在这里被演绎为现代金融,货币的走向将决定未来的世界格局。 黄金命运 世界黄金协会科技部总监理查德·霍利迪: 黄金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金属,不仅它的颜色非常特别,它还是独一无二的。 南非黄金博物馆馆长克里斯托弗·蒂尔: 黄金是一种可以触摸的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世界黄金协会投资部执行董事马库斯?格鲁布: 现代世界已经忘记黄金作为货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在5?000年的货币历史长河中,黄金是一种最为特殊的货币,它的光芒几乎照耀了整个人类文明。早在公元前5世纪,一位希腊诗人就用这样的文字描述它:“黄金连蛀虫和铁锈都无法侵蚀,但人类的灵魂却被这至高无上的财富所侵蚀”。 南非安格鲁阿山帝黄金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库提法尼: 在今天的社会,我可以反过来问你一个问题,一盎司黄金和一个有中央银行行长签字的票据,你会选择哪一个? 每天凌晨,在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的一座矿区内,几千名矿工正分批前往他们的工作岗位,吊笼以每秒17米的速度,将他们带到一个远离地面的世界。 矿区内拥有世界上最深的矿井,距离地面4000米之遥。在阳光不能到达的地下洞穴里,布满了像迷宫一样的坑道。在这个矿井之下,蕴藏着大量的财富,矿井中的那些岩石并不是普通的石头,它们形成于30亿年前,并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地质产物—金矿石。 南非黄金矿业专家戴维?格里森: 一般来说,每吨原矿中大约含有4~5克黄金。 正是这20万分之一的黄金含量,支撑着全世界最危险的工作之一—黄金开采,也支撑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的崛起。 南非,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处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在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的笔下,南非没有形成现代国家,有着和欧洲截然不同的文明。在古老的非洲部落里,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沿袭着数千年前祖先遗留下来的生活方式。 尽管非洲人热情好客,但并没有留住达?伽马,南非不是他的目的地,他要绕过好望角前往富庶的东方国家印度寻找黄金。就在达·伽马离开非洲的400年后,也就是1886年,在他曾踏上的这片非洲大陆上发现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矿,人类黄金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克里斯托弗·蒂尔: 南非发现黄金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还有后来的黄金开发,很多年来都是支撑南非经济的强大基础与推动力量,并且开创了南非工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