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
2011-05-11   作者:加藤嘉一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至今写了不少文字,坦白而言,我有点写累了。但是基本没有写不出来的时候,毕竟曾经当过专业运动员,对我来说,意志决定成败,写不出来也要写,就这样奋斗到了今天。有时候想,该停下来,哪有那么多可写的?写多了,就会麻木,适当停下来对你发挥灵感、储备知识、磨炼文笔,是有好处的。
    我对自己的写作现状是不满的。原因如前所述,写多了。明知该停下来,静止一段时间,却做不到。令人奇怪,是否是我的自控能力正在下降?抑或,有着较大局限呢?
    做不到不写作的原因,恐怕不是内因,而在于外因。中国这个社会,话题太广了,素材太大了,印象太直了,现象太多了,背景太深了,面貌太谜了,我不得不去观察,去消化。曾有无数读者对我说,“你不了解中国”或“你很了解中国”,我都不接受。对于一个事物的了解,不存在“谁更”,只需不同的视角和身份即可。
    中国的“意见市场”开始接受外国人说话了,这是较大的进步。像我这样以批评为谋生工具的人,也没有被排除。能够相逢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我是幸运的。我写任何一篇时政评论,素材都不是从网上搜来的。我这个IT大外行不太习惯常在网上混,更多的素材是从跟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拿来的--那才是最新鲜的生活。顽固的我,依然坚信:深入草根、走进草根、突破草根,才是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
    城市、经济、改革、绿坝、奥数、蜗居、体改、教师、妇女、帅男、地震、学费、闲人、网络、世博、亚运、成功、地铁、服务、家长、民工、礼让、零钱等等关键词汇,都是我从亲身经历出发,解读了代表当代中国问题的逻辑。逻辑不是自然存在着的,是被人寻找、发现、挖掘的。本书汇总的每一篇文章之间是形成了一条逻辑的,它叫中国。
    由衷渴望,我给出的逻辑能够成功地被读者解读出来。被解读的一条逻辑将叫什么?它叫中国人--迄今为止,我最用心的观察对象。
    我努力去了解中国的过程是永久持续的,至少在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如此。每个时刻,每个地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步一步,实实在在,点点滴滴,去充实我的中国观。我永远不会自称“我是中国通”,更不会承认“我是中国精”。我不过是一个比较关心中国问题的草根观察者,仅此而已,但却足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2011-04-26
·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11-04-22
· "世界读书日"百种优秀图书推向市民 2011-04-22
· "世界读书日"新华书店购书均享八五折 2011-04-22
· 合肥举办读者沙龙活动迎接世界读书日 2011-04-2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