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读书频道 >> 资讯
深圳民间读书会网罗爱书人参与
2010-07-20   作者:刘悠扬  来源:深圳商报
 

  书友会在西方被认为是高尚优雅的小众文化,近年来,深圳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民间读书会,它们都是民间爱书人自发组织的读书沙龙,俨然已将这一古老传统视为新颖的生活方式。有专家认为,介于私人化阅读行为和公众性读书活动之间的读书会的大量出现,使深圳的读书生态更为丰富。

  挥麈会:不是什么都能称为“读书”

  这是一个5月份刚刚成立的小范围读书会,读的书却很“精”,发起人之一是深圳博物馆的历史学硕士李飞。之所以取名“挥麈”,李飞告诉记者,这是借用六朝士林间“挥麈清谈”的古风,希望这个读书会不必研讨太高深的学问,只读些有意思的书,并与众人分享。
  初创时,李飞为挥麈会拟了一段会旨:“不以老庄儒玄为囿,而倡open mind之旨。三教九流,尽可畅所欲言;东洋西洋,亦在囊括之中。”十分形象地道出了挥麈会的读书主题。据李飞介绍,目前挥麈会每周举行一次,每次都有主题发言,内容涉及三个板块:雅聚、清谈和读书。他特意强调说,“清谈”和“读书”是两回事,比如“国学热”的话题、“金庸笔下的爱情观”的话题都属于“清谈”,在他们看来,读一些学术价值比较高的书才能称之为“读书”,比如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吴森的《比较哲学与文化》等。
  挥麈会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成员全部是“70后”、“80后”的硕士和博士,以人文学科背景为主。因此这个读书会十分年轻化,更像一个豆瓣小组。他们组织活动的方式是通过QQ群,每期活动及相关资料都会在群里公告。这个小圈子虽然不大,却因其学术性、高端化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深圳读书会:网罗2000多爱书人参与

  深圳读书会是深圳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读书会,它的发起人是聚橙网负责人耿军,借助网络的平台,深圳读书会已网罗了2000多爱书人参与。
  耿军表示,深圳读书会是2007年夏天在聚橙网上发起成立的,现在已成为书友们进行交流的平台。
  网络只是深圳读书会的一个召集平台,具体的活动还是要在现实中进行。它每周至少举办一两次活动,主要活动场地是在中心书城的多功能厅。耿军介绍,读书会活动丰富并自成系列,如每周举行一次“主题书会”,邀请专业人士担任嘉宾主持和书友一起深入探讨;“每月一书”系列是每人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以扩大彼此视野为特点;“作家系列”是不定期请来作者与书友进行零距离互动;每月一次“诗文朗诵会”,现场朗诵经典诗文;还有探讨当前文化热点的“书友论坛”等活动形式。

  四叶草书友会:一杯英式下午茶的时光

  国外曾流行一种家庭式读书会,一群读书爱好者聚在一起,在某一时期读同一本书,轮流到各家做客分享心得。如今,这种西式读书活动被深圳不少女性读书会借鉴,如女画家崔文僮组织的“小妇人读书会”、蔚蓝海岸新潮师奶Linda组织的四叶草书友会,一杯英式下午茶的时光,轮流到各会友家分享读书心得。
  “四叶草书友会”的发起人Linda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曾有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2007年,Linda随丈夫到深圳定居,初来乍到,她感到在深圳交友非常困难。一年前,一位加拿大友人到Linda家中做客,Linda向对方谈及此困惑,这位朋友建议Linda组织一个书友会。一个月后,第一次书友聚会在Linda家举行,那次聚会选择讨论的书目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这是一本母亲或女儿必读的书,而且书名也和读书会很应景。”
  “四叶草”书友会的会员非全职工作女性,她们既有较高的学养,又属有“闲”阶层。书友轮流当主人,每隔两周聚会一次,分享读书心得。在过去的一年里,书友们已分享了18部文学作品,其中既有《朗读者》、《追风筝的人》、《三杯茶》等国外译著,也有《我们仨》、《往事并不如烟》、《世说心语》等中文书籍。

  书吧读书会:每间书吧都有一个读书会

  除了这些民间读书组织以外,深圳不少书吧也常年坚持着不同形式的读书会,如物质生活书吧的名人讲座沙龙,尚书吧的深圳古籍沙龙,以及散落在深圳的许多小书店组织的各种特色读书会,像洁心书坊的“洁心一家”沙龙,就是专注于身心灵修养的读书会。
  “物质生活”的主人晓昱当初开店的理想就是在深圳成立一家个性化的书店,一家专门为“读书人”服务的书店。这里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定期地举办名人讲座。自从2001年开业已来,物质生活已经邀请过李欧梵、龙应台、许鞍华、吴思、王小帅、白先勇等海内外知名人士主持关于影视、文化和历史的沙龙。名家们也很喜欢这种和听众近距离交流的方式。晓昱认为,能提供一块地方供读书人进行思想对话,是书吧培育文化氛围的优势所在,套用作家龙应台的一句话就是“没有逗留,哪来文化?”
  而在深圳已经生存了六七年之久的古籍沙龙,最初的根据地是在东门的博雅书店,后来才慢慢转移到中心书城的尚书吧。喝茶品茗,研讨与古籍相关的话题。参加沙龙的有小至17岁的中学生,长至70多岁的老教授。清一色都是古籍收藏爱好者,对他们而言,“读书”首先关涉收藏,从研究线装书的版本到研读其中的文字,有的成员成了收藏大家,有的还出版了研究专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 2010-07-01
· [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2010-06-08
· 《悬崖边的贵族》的断想读书留香 2010-05-18
· 得书在缘,读书在悟,藏书在心 2010-02-26
· 于丹:读书像"老牛吃草" 2009-12-22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田立:两大投行顶不上一条章鱼?·[思想频道]政策性金融 “配角”一样出彩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