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设问还可以被分解成下列命题:中国经济是否需要拯救?哪些力量能够拯救中国经济?是主动拯救还是被动拯救?拯救的路径有多少条?拯救的手段有哪些?拯救的结果及后果将是什么? 作为历史学博士、中国最勤奋的财经时评学者、也是仅见的女性财经评论员之一,叶檀在本书中给出了她的答案:市场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相比美国经济的节节败退,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国内外专家们几乎一致“看多”。今年5月,索罗斯来复旦大学坦言看好中国经济,奈斯比特更把中国发展模式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研究的典范。同时,大多数国内经济学家也都认为中国将是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的国家。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真的没有痼疾吗?叶檀在新书中疾言放词,提出中国经济需要“拯救”,而市场化改革是唯一的良方,中国经济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 回望最近30年的中国经济变革,我们看到,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改革的共识是建立在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破坏之上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从破除旧的规矩开始的,改革以自下而上的潮流推进,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瓦解,或者说已无利可图,新的商业利益的获得者都是在体制外成长起来的。 自1998年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之后,情况悄然发生了大的变化,随之,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向重型化转移,能源及资源成为商业利益的新争夺点,到2003年之后,因反对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改革共识终于被利益分化掉了,从此,中国经济由共识时期进入到了博弈时期。我们无法简单地用好或是坏来形容这样的景象,这也许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不过让人担忧的是,政商界、知识阶层以及市民阶层对这种变化的发生显然非常陌生,要么不肯承认,要么有意回避。在共识模糊的前提下,利益及权益的重新设定被延误了下来,无数经济乱象由此而生。 叶檀在这本书中,以她细腻而罕见的分析能力,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种种病兆。她留存了过去十来年中,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勾勒出了“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也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解读。 今年,我有机会去中国的两个邻国——日本和俄罗斯做了旅游考察,我看到了一个缺乏内需的发达国家的苦恼,以及一个迄今未从“石油诅咒”中摆脱出来的大国的困顿,相比这两个与中国恩怨交错的国家,我们的成长前景实在让人羡慕。中国的问题都是在“历史的三峡”中曲折前行的问题,而不是无路可走,在这个意义上,叶檀的设问正有她的警醒、跃进与面向未来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