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掌门人的“可再生金融”方案
|
评《金融的王道》:拯救世界的哲学
|
|
2010-06-30 作者:三文 来源:上海证券报
|
|
|
|
(英)葛霖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近日在其自传《峭壁边缘》中不误寂寞地感叹,金融危机是“一个时代的结束,音乐很快就会停止。”然而,饕餮盛宴之后,歌楼舞榭仍在,也有人会去反思。笔者以为,汇丰集团主席史蒂芬·葛霖(Stephen
Green)的新著《金融的王道》便可作如是观。葛霖选择回到原点,重新思索金融、世界乃至生命的价值。
在这场始于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前后,金融业尤其是银行家成了众矢之的。公众与各国政府纷纷把滔天怒火集中于他们身上,从自负傲慢的对外态度到贪婪强硬的工作作风再到奢华享乐的私人生活,一概轮番遭鞭笞,金融家们往昔如日中天的声望一泻千里。葛霖的思考也正是从此开始,他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的运行轨迹,检讨金融世界的喧哗与躁动,不断自问:如果现有世界经济的基础是建立在沙子而不是石头之上,那么我们所有劳动的正当理由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些在金融系统工作的人而言,还能成为受信赖的价值创造者吗?
长久以来,世界尤其是西方一直在享受经济的美好时光,即使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波折,但是危机之前近十年的整体增长仍旧被认为非常宜人:不过热,也不过冷,就像《格林童话》中的金发女孩,她在熊的家中选择的粥:不吃热的,不吃冷的,只挑选不冷不热的粥。从此,金发女孩经济(Goldilocks
economy)一词在商界屡屡被提及,童话中的理想场景被移植到现实之中,新兴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消费的模式似乎可以永远持续下去。财富不断被创造,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远离通货膨胀与过热的风险。
繁华之下,一切失衡都被忽略了,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政府机构和个人日渐放大的自负、过度自信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金融系统等问题统统视而不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贸易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中国、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兴起,让全球经济引擎加速运作,但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均衡,随着各经济体、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日渐紧密,稍有风吹草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随着危机日渐平息,追根溯源,各国遂将矛头指向了西方发展模式:过度信贷引发的资产泡沫,赌场资本主义一词由此被屡屡提及——这个经典比喻,最早来自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专家苏珊?斯特兰奇,她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犹如一个巨大赌场,赌徒、赌具、赌资甚至赌场规则一应俱全,投机横行的结果,可能是少数人一夜暴富,更多情况则是全盘皆输。葛霖的观点,或多或少受到一些苏珊?斯特兰奇的影响,他认为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创造出突然喷涌而出的现金,吸引着操纵狂和骗子们,即时回报之丰厚令人难以放弃,就像潮水涌来时,所有的船只都会漂浮起来。直到最后,泡沫破碎。
整个金融危机的酝酿过程,葛霖比作是一个棉花糖的制作过程:一点点糖就能鼓吹成为一朵很大棉花糖,而经济从勃发、亢奋、失衡到崩溃的过程,也就是“棉花糖金融”的死亡之舞。那么,他进一步提问,如何避免以下问题:全球化是否允许金融市场完全失去控制?金融市场是否可能以某种方式崩溃而永久地损害经济和社会福利?普通民众为什么要遭受所有这些毁灭性的痛苦?
葛霖给出的药方在于“可再生金融”,
他认为应对地球资源枯竭、贫富不均等世界诸多问题,在方法、技能上已不存在障碍,所欠缺的只是意愿。所以,他提议,从企业到个人,都应该更具备长远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价值的最大化,使得工作从浮士德式交易到真正的价值,因为“很多事情都在提醒我们一点:当你想要更多时,其实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
依照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首席财务官亚历克斯?弗瑞德曼的评价,作为一名高管,葛霖能正视媒体所提问题症结所在的行为,非常“勇敢”。初看之下,葛霖这位英国牛津大学学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硕士,履历与汇丰诸多银行家颇为一致。他在汇丰服务将近三十年,同时还担任英国银行家协会主席、英国首相的商业理事会主席、以及大英博物馆的理事会成员等职位,被各界视为“创造神话的银行职员”。鉴于汇丰在亚洲的表现,他还获得《华尔街日报》2009年度“亚洲商界风云人物”称号。不过,仔细研究一下,葛霖的身份其实更为复杂:他不仅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还是位业余牧师。一到周末,他就会选择去家附近的教堂服务,他甚至还表示过,退休之后将花费更多时间来服务教区。
银行家与牧师看似矛盾的组合,在葛霖身上却合二为一,不难想象,他的思考除了金融经济之外,更多会聚焦于价值观与伦理道德。他的思考不啻于在重新呼应百多年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天职”观念,不过,葛霖显然更为强调终极价值。他这本著述的英文原名《GOOD
VALUE》,比起“王道”, GOOD
VALUE显然更接近他的向善理念:“我们对自身存在、世界和自己认识得越多,就会越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不完美性。一旦我们认识到终点和最根本的价值,那么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做什么”。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