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6-10 作者:宗巍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6月3日,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对“长安街车祸”作出事故责任认定,肇事者英菲尼迪车主负有全部责任。至此,这一惨烈事故的处理工作告一段落,但它引发的社会讨论仍在继续。一时间,汽车尾部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有人谴责肇事者,有人质疑汽车安全性能,也有人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检测标准。 其实,汽车尾部碰撞这一隐形的“杀手”早已存在,但始终未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直到“长安街事故”中一个美满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被惊醒的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汽车尾部碰撞是如此可怕,而汽车碰撞安全测试又是如此重要。这不能不值得社会进行反思。 为何我国缺乏碰撞安全测试这一硬性标准?业内专家解释说,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与欧美等汽车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一些汽车安全标准的制定上,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由于欧美等国之前均没有专门针对尾部碰撞安全的标准,因此我国在制定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标准时,也把测试重点放在车身的正面和侧面。从2009年1月份开始,欧洲最权威的汽车安全性能检测机构Euro-NCAP,已经将尾部碰撞对乘客造成的损害作为一项考核打分内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关于汽车尾部碰撞安全测试标准的规定也会出台。 这些理由听上去充分,但又让人有些无奈。如果说因为实力上的差距,使得我国汽车工业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时处于下风,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汽车安全标准的制定上,我们却没有理由一直跟在别人身后,因为这关乎千万人的生命安全。也许早一些制定,就能早一些消除隐患,就能挽回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事实上,制定中国人自己的尾部安全碰撞测试标准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中国现有的新车评价规程(C-NCAP)近年来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于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汽车尾部碰撞测试标准尽快出台,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标准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因为汽车尾部碰撞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不仅包括政府政策的约束引导、汽车企业的真材实料,还包括公众的驾驶安全意识、医疗救助的快速准确、媒体的宣传报道等多重因素。 令很多人感到忧虑的是,当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远远低于国外,在选购汽车的人中间,初次买车者居多。对于他们来说,价格往往是买车时考虑最多的因素,其中不少人会选择价格便宜的低端车。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防撞性能好的车价格高,多数消费者承担不起,而价格便宜的低端车在安全防撞方面又不够。如何破除这个怪圈,拷问着正在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中国汽车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