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轻松跨越世博大考
    2010-04-27    作者:罗清启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世博会、奥运会等世界级盛事是中国家电品牌全球化的助推器,但这些世界级平台只对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会产生助推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满足全球苛刻需求的能力,在后台构建出包括研发设计、制造、组织管理在内一套完整的全球化工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锻造出世界级的品牌。
  对中国企业来说,打造全球品牌的过程不只是传递品牌的过程,而是打造背后工业体系竞争能力的过程。从世界各国产业来看,发达国家领先产业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立的、强大的工业体系。这一工业体系包括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能力、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和具有全球运营能力的组织管理机制。工业体系的健全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这是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筹码。
  在全球生产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产业利益的分配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知识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其他要素则演化成依附性的生产要素,这意味着全球家电业已步入知识工业时代,企业需要实现从卖材料到卖知识、卖设计的跨越。在这一趋势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或标准,只能是一个廉价产品的加工厂,永远是领先企业的依附者。
  中国企业要获得全球化的竞争力,首先要有全球化的技术竞争力,这是构建全球化工业体系的首要环节。最先进行全球化实践的企业无疑最先感受到全球市场的压力,从而最先开始全面编制自己的技术标准“篮子”。截至2009年年底,海尔累计申请专利9738项,其中发明专利2799项,居中国家电企业之首,并且参与了23项国际标准的制定,是参与国际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尔已经走出了低成本生产要素依赖阶段,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质变。
  长期以来,国内家电企业沉溺于OEM出口的方式,以为将产品铺遍全球就实现了国际化,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人才等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能否将这些高级要素与初级要素整合起来实现顾客资源的全球化,才能真正体现出企业全球竞争力的高低。
  中国家电企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构建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尤其是要到发达国家去寻求资源。从中国家电企业的全球化历程来看,目前只有海尔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实现了设计、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运营。而这些技术和制造基地使海尔不仅可以整合当地一流的资源,还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满足了当地用户的需求,为创造国际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现在整个产业已经进入了过剩时代,单纯拥有技术和制造资源并不能保障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只有将这些资源与消费者需求对接起来才能创造用户。这对企业提出了三点要求:准、快、低。首先,企业必须快速感知、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并为消费者提供按需定制的产品,彻底消除库存;第二,企业必须具有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如果企业的速度不够快就失去了竞逐用户的资格;第三,降低整条供应链的成本,以更低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要做到这三点,就需要对企业进行颠覆式变革,在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一条敏感感受需求并能无障碍、高质量满足用户需求的供需产业链。目前“创新驱动”型的海尔正在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和企业的转型,海尔从传统经济下的商业模式转型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机制创新使接触用户的一线人员自觉地进行创新,这一模式既能令企业掌握准确的用户需求,又提高了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彻底消除了库存的困扰。
  一个企业获得全球化市场的实质是获得驾驭全球市场的能力,否则只能是靠低成本优势进行反复进退的国际游戏。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不仅是为了获得空间意义上的全球场地,更重要的是获得全球化竞争能力,进而实现“走上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家电业只有解决了关键技术、全球产业布局和运营模式这三个结构性课题,才可能创造出世界级品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相关稿件
· 海尔立志用三到五年占领六成海外市场份额 2010-01-12
· 海尔“无尾电视”撬动全球市场 2010-01-12
· 海尔模卡LED网络电视获09年平板精品称号 2009-12-29
· 全球白电海尔第一 2009-12-29
· 青岛海尔:资产整合“巧遇”政策利好 200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