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业”成我国低碳经济领域新亮点
    2010-01-28    作者:本报记者 张周来 吴小康    来源:经济参考网

    ■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讨论大都集中在工业包括能源领域,而最有潜力的林业(增汇减排)却被忽略了。

    ■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CDM机制开展造林、再造林项目,既可以使发达国家完成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也有助于贫困地区的人口获取造林的碳收益,减少贫困,增加就业。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在给予碳汇林业足够重视的同时,还需要规范管理碳汇林业。

    中国目前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0%。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期限渐进,我国面临的减排任务也陡然增大。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近日在南宁召开,“碳汇林业”成为许多林业官员和学者们谈论的议题。不少专家呼吁,应尽早发掘林业的低碳经济潜力,探索碳汇林业的可行性运作模式,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放大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减排压力下的碳汇林业选择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引领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引擎。
    “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讨论大都集中在工业包括能源领域,而最有潜力的林业(增汇减排)却被忽略了。”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说,“林业部门要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开展林业促进低碳经济的试点和研究。”
    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它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是安全的、实实在在的减排,而且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森林碳汇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专家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要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的氧气。
    北京大学针对森林碳汇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公顷吸收固定136.42吨增加到21世纪初的每公顷150.47吨;同期以森林为主体的中国陆地植被碳汇大约抵消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
    2009年6月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要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同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承诺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 “通俗的说,碳汇林业就是指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化的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 李怒云说。

    林业“碳贸易”路径初见端倪

    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工业国家在2008年-2012年的承诺期内,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总体减排至少5%。在其合作框架内,《京都议定书》又设定了CDM项目,即一些工业国家为了完成规定的减排任务,可以通过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以减少本国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6年11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获批实施,这是全球第一个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则的造林再造林碳汇CDM项目,开创了广西林业加入国际“碳汇交易”,增加林业投资渠道的先河。该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的马尾松、枫香等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35美元/吨的价格购买,预计15年内购买48万吨二氧化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世荣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CDM机制开展造林、再造林项目,既可以使发达国家完成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也有助于贫困地区的人口获取造林的碳收益,减少贫困,增加就业。这一结果无疑是双赢的。
    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压力,中国也在积极探索林业“碳贸易”方式。2007年7月,国家林业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目前该基金收到捐款近3亿元人民币,已先后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实施碳汇造林100多万亩,预计今后10年可固定二氧化碳500-1000万吨。农户通过造林获得了就业机会和收入,而捐资企业则获得通过规范计量的碳汇(信用指标),记入企业的社会责任帐户。一些个人也积极参与造林增汇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购买碳汇”。

    碳汇林业管理需规范化

    一些专家表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在给予碳汇林业足够重视的同时,还需要规范管理碳汇林业。
    李怒云认为,碳汇林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森林碳汇计量检测体系。李怒云透露,目前经财政部立项的“中国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正在由国家林业局规划院负责制定;同时,项目级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造林监测指南》已编制完成,并于2008年底开始试行。
    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江泽慧认为,今后在林业碳汇技术研究方面,中国还需要继续开展林业促进低碳经济的试点和研究,重点研究林业碳汇的增汇、适应机制等关键技术,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组建了有8所高等院校、3个规划院和设计院、4所林科院参加的全国林业碳汇项目计量团队,现已经完成了100多万亩碳汇造林的初步计量。
    “发展碳汇林业,需要深入加强森林碳管理的相关研究,开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森林以及森林产品相关的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提高我们对森林对区域温室气体平衡作用的认识。”刘世荣建议,需要编制国家森林碳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同时定量评估木质产品和生物能源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为有效管理森林中碳和温室气体变化提供依据。

  相关稿件
· “中国房地产低碳行动联盟”成立 2010-01-22
· 内需板块及新能源、低碳经济领域值得关注 2010-01-22
· 深圳成低碳生态示范市 2010-01-18
· 低碳之行 重在工业生产领域先行 2010-01-15
· 中国首个“低碳生活城”将现京郊 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