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绝对控股”的勇气从何而来
    2009-11-12    作者:本报记者 焦国栋 董振国    来源:经济参考报

    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我国汽车业,曾试图通过中外合资、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一劳永逸”,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路子已让我们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中国重汽首次使用“绝对控股”权,折射出的不仅是我国商用车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真正觉醒,更是一次企业创新实力和我国潜在市场魅力的具体展示。
    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如说,新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重型汽车,正是诞生在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中国重汽还是我国第一辆“黄河”牌重型载重汽车的制造者。今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仪式上,41辆受阅车的底盘,正是由中国重汽制造。
    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一类汽车研究所。产品开发能力已迈上了“生产一代、贮备一代,设计一代”的新台阶。在这里,每两天就有一项专利诞生。在现代管理与高科技检测手段方面,中国重汽拥有为产品设计与改进提供快速、准确技术支持的进口整车道路模拟试验系统;拥有目前国内功率覆盖范围最大的柴油发动机排放监测设施;拥有国内唯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进口整车振动试验台,AVL全自动发动机总成综合试验台,以及进口汽车零部件振动疲劳试验台等一系列高精尖设备。
    事实上,中国重汽从全国重卡市场占有率不到4%,发展到现在占有23%市场份额,并成为行业排头兵企业,凭借的正是“无论何时都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
    去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重汽沉着应对。他们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自主研发出拥有130余项新专利技术的HOWO-A7重卡系列车型,在产品性能上,主打智能换挡经济节油特性,以性比价上,以国产车的价位和与国际最高水平接轨的品质抢占市场先机,最终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一支“精锐骑兵”。
    “企业只有拥有市场才会有发展”,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善坡介绍说,“与跨国商用车巨头相比,我们的底气还来自于脚踏庞大的现实与潜在市场。基于对这个庞大市场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创新,企业就能在合资中体现自我。
    不过,在以上诸多优势中,中国重汽认为其根本优势还在于,企业掌握着全部产品整体研发核心技术以及对于各大主要总成、主成部件全部具备自制能力。因此,马纯济特别提醒公司上下,在与曼公司合资后,为了克服对外来技术的依赖心理不能放弃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不能放弃当前的技术改进措施。
    在与曼公司合作方面,马纯济提出,一要信守承诺,严格执行合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二要虚心向曼公司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规范运营。同时,中国重汽将围绕尽快实现合同确定的各项目标,积极做好产品的适应性改进和质量提升工作,全力推动和加快国产化进程。
    王善坡认为,中外合资同样是一种创新方式。自主创新不等于闭门造车,需要开放的姿态向领先水平靠近。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使中国重汽针对客户需求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提升产品性价比。
    从另一个方面,王善坡也提出,商用车自主创新是个系统性问题。对于汽车这样一个涉及到诸多行业的产业来说,商用车性能的全面提升需要相关行业的技术支持。目前,中国重汽已将产品销往东南亚、中东、中南美洲等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中国重汽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外压力。记者调查了解到,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主流的商用车发动机排放标准欧Ⅲ、欧Ⅳ、欧Ⅴ,全部由发达国家提出并极力在全球推广;从内部环境看,国内商用车市场并购风潮不减,仍处于以竞争为主要导向的市场发展阶段,国内商用车企业间的合作尤为不足。
    童金根说,企业当然要坚定不移地提高排放标准,但我国商用车企业必须量力而行,按照自己的步骤务实地推进自主创新进程,从根本上破解中外商用车企业合资难题。在发达国家主导商用车排放标准,从而拥有市场控制权的背景下,我国商用车企业暂不具备与发达国家搞“装备竞赛”的实力,盲目竞争必将耗空企业发展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国内商用车企业间的合作也是一条壮大行业实力的有效途径。

  相关稿件
· 与德国曼合作展开 中国重汽收获研发共享 2009-10-13
· 德国曼巨资入股 中国重汽打造“东方MAN” 2009-07-16
· 中国石化与中国重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2009-06-26
· 中国重汽2008年将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 2008-09-10
· 中国重汽集团增资重组柳州运力[图] 200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