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安全预警系统:为“能源动脉”保驾护航
    2009-10-14    作者:何志丹 李淑艳    来源:经济参考报

    石油天然气管道是埋藏于地下的“能源大动脉”,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项“863项目”——“管道光纤预警系统”的成功应用,给绵延万里的“国家血管”再添一道行之有效的保护屏障。
    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国石油管道通信电力工程总公司具体实施。2001年启动研发工作,2006年项目获得中国石油科技成果鉴定,2008年7月批量生产,同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目前,预警技术基本成熟,开始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

    外力破坏危及能源管道安全

    “长期以来,国家在管道防护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影响管道安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中国石油管道通信电力工程总公司总经理李金祥在接受记者时说,“当前,危及管道安全的事件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来源于蓄意破坏,如打孔盗油、打孔盗气。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通过在管道上打孔方法盗取国家资源,有的甚至可在8分钟盗油5吨,一个晚上可轻松获取十几万元收入。此类破坏事件由于作案时间短、地点隐蔽,管道巡检人员不易发觉,是如今管道防范工作中最难发现的一类破坏事件。
    第二种是无意人为破坏事件。按照国家《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范围内,不允许取土、挖塘、堆放大宗物资、修筑其他建筑物或者种植深根植物。管道中心线各50米范围内,不允许爆破、开山、修筑建筑物等。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违反规定,在禁区内动土造成管道破坏的意外事件发生。
    第三种是自然灾害破坏事件。管道连绵起伏,穿山涉水,环境复杂。遇洪水冲刷、山体滑坡、地质下陷、地震等自然灾害,便会造成管道外漏甚至泄露。

    “人防+技防”为能源管道护航

    据中石油管道运营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多年以来,管道的安全主要以人防即人力防护为主。有的聘请当地老乡每人巡护3-8公里,每天有巡护记录,监督管理。
    这种人防管理模式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管道防护模式,虽然已增添很多现代化管理措施,如GPS定位系统、车辆导航系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巡护人员不能做到24小时实施全线看护、对一些特殊地段不能做到随时巡护、难以发现管道突发性危险点,易形成主观判断,导致险情隐患。
    “管道安全预警系统的成功研发,发挥技术防范的优势,实现了‘人防+技防’相结合,对建立管道安全保护的长效机制意义重大。”李金祥介绍说,“所谓管道安全预警系统,是利用与管道同沟敷设的通信光缆作为分布式土壤振动检测传感器,长距离连续实时监测油气管道沿线的土壤振动情况,在管道沿线5米范围内形成保护带,采用系统独有的管道破坏事件专家数据库和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对可能危害管道安全的动土事件、站场设施的入侵事件及自然灾害对管道造成的损坏事件进行事前预警,事前预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趋势等,并准确定位。

    万里能源动脉增添保护屏障

    据了解,管道安全预警系统目前已经在西气东输苏浙沪段管线、新疆阿独线、兰郑长等管线安装使用,累计监测长度达到1300余公里。自使用以来,成功预警上千次潜在危险事件,巡护人员根据预警信息制止了多次破坏事件。
    “管道安全预警技术,不仅可以对可疑事件进行预警,而且同样可以为突发破坏事件的事后补救提供有价值的定位信息。”李金祥告诉记者,“管道安全预警系统将管道的安防模式由原来的被动巡查变为主动出击,更及时、更准确、更高效率地保证管道的安全生产运营。”
    管理安全预警系统自2008年11月正式运行,目前生产许可证、销售许可证、行业认证、ISO9000认证等相关手续已全部办理完毕;《光纤管道安全预警系统设计施工规范》已通过上级部门审定。该系统已具备了年生产300套产品的生产能力。
    “管道安全预警系统的成功研发和运行,使祖国绵延万里的管道增添了一道保护屏障。”李金祥如是说。

  相关稿件
· 专家呼吁高度警惕新能源发展的五大误区 2009-10-14
· 中俄会晤:共识广泛 凸显经贸能源合作成果 2009-10-14
· 兵器集团百亿重金投长春新能源产业 2009-10-13
· 普京访华意在扩大俄能源出口量 2009-10-13
· 草原变成新型能源基地有分歧 200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