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明和他的“百姓经济”
    2010-08-13    作者:本报记者 杨三军/成都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就必须尊重其市场主体地位,发展“百姓经济”。与之相对的,是行政命令式、替民做主的“官长经济”,也就是大家说的华而不实的“马路经济“政绩经济”。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着独到的看法。这位在农村工作近30年、走过8个乡镇的川东汉子,其从政生涯不期然与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重合,也使他对中国的“三农”问题了然于胸。
  他一次次坐在化解矛盾的“火焰山口”,一次次深陷“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感漩涡。在上下求索中,他咂摸出一套土洋结合、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也在“百姓大于天“不唯书不唯上只为民”的执政理念下,以勇气和智慧为农民增收和农村民生改善艰苦探索着。

  农村最大的矛盾是“穷”“官长经济”只会折腾老百姓

  “穷则乱,富则安。”文建明深知,农村许多矛盾的根源都是发展不足、利益太少。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提出加快建设新农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就是为了缩小城乡差别。
  他认为,只有帮助老百姓发展致富,才能真正斩断矛盾丛生的根源。
  城南镇虽地处城郊,但一些群众生活并不宽裕。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部长期热衷搞“官长经济”即“马路经济“政绩工程”,这任领导下令栽橘,下任领导动员种梨,来回折腾,民怨四起。镇里流传着顺口溜“张书记栽树,李书记挖,王书记来了重规划。”
  此情此景令文建明百感交集。他回想起1986年刚到乡镇农技站工作时,也按上面指示推广种植过桃树,结果亏了,农民一气之下砍了树。
  这成了文建明心中永远的痛。他坦言:他年轻时就当过“面子工”的典型代表,总觉得那样做“工作推动得快,职务提拔得快”。回头看都是教训,老百姓会骂娘。现在还有些干部热衷当什么“蘑菇书记“大棚书记”,光做给上面看,他劝他们快点转变发展方式。
  他说,老百姓最反对强迫命令,不尊重群众的发展自主权。眼下仍有一些干部打着招商引资、培植产业的旗号,乱征乱占农民土地,总想“替群众发展”。他看报纸电视,发现大多数群体事件都是干部强迫所致,值得深思。
  早年的教训和对农民的深情,让文建明痛下决心:共产党的干部,不能唯书、唯上,一定要唯民。他发誓,再也不能折腾老百姓了!
  有一年,上面推广种植数万亩红辣椒,给了城南镇1000亩的任务,要求在走马村一带推广。
  “红辣椒挣不挣钱?能不能种?”文建明带着问题来到走马村调研,熟悉市场的农民纷纷摇头。
  “不种就不种,不怕哪个来考核。”文建明硬生生地顶了回去。
  那一年,种植红辣椒的其他乡镇都亏了。
  还有一次,上级希望城南镇在前进村推广种植榆树。白送树苗,还付劳务费,看起来是桩惠农的好事。
  文建明又拎着公文包下乡了。前进村农民担忧:榆树根系发达,又遮阳,种了它,恐怕就没法再种庄稼了。
  那就不种,文建明又顶了回去。

  尊重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发展“百姓经济”

  2003年2月,文建明被调到被称为“城烂镇”的城南镇以后,在全力“治乱”的同时,他与班子成员一道研究,提出了发展“百姓经济”的思路。
  文建明认为“百姓经济”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这种发展必须是老百姓盼望的;其二,老百姓是发展的主体;其三,政府主要提供有效服务。他个人经历过四任县委书记,凡是尊重“百姓经济”地位的,都发展得好,发展得快。
  这些思考同时上升到制度层面。在城南镇推行的“3+4”工作模式中,记者看到这样的表述:
  推行百姓经济,激发内动力。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权,尊重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工作方式由强迫命令向协商示范引导转变。采取召开形势报告会、信息发布会、示范现场会等形式引导,实施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自主创业计划,充分激发全镇人民自身动力。
  文建明认为,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决策主体,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要由农民决定,政府只是提供信息和技术等服务;二是利益主体,就是产业发展要实实在在地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不搞“花架子”。当前一些地方热衷于引进业主搞规模经营,很多项目农民除了点土地租金受益很少,反倒形成了对农民利益的“排挤效应”。
  经过调研,文建明和班子成员觉得应利用城郊优势,扶持发展葱、蒜苗等“佐料产业”和商品蔬菜,于是从免费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入手,向群众投石问路。
  开班时,兴致勃勃的文建明进门就愣了:尽管通知到各村,但只来了十几个人,到第二天只剩下四五个人。他一问,才知老百姓还以为新书记又搞“老套路”。
  文建明安慰沮丧的干部们:“这不怨老百姓,是我们过去犯了错。”说完,他来到走马村农民李兴支家,支持他拿出一亩地种大葱、蒜苗。
  年底李兴支一算账,乐了,收入8000多元,比传统种植效益高出10倍。第二年,李兴支在全部责任田种上“佐料”。眼馋的村民纷纷跟着种,如今,全镇种植规模达到5000多亩,占领了营山的大半市场。
  搞现代农业,不能靠天吃饭。接下来,文建明带领镇村干部大兴水利,修渠、筑堰、建提灌站,实现了全镇农田浇灌的全覆盖。
  在城南镇农村,不管是农民养猪、养牛,还是发展蔬菜、水果,学农出身的文建明都强调“小政府”要有“大服务”,政府营造发展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让农民真正成为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
  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0元,七年翻两番。

  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农民增收民生改善“铺路”

  文建明认为,基层干部必须把老百姓的利益作为第一利益,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减少多少,例如征地拆迁、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以及医疗保障水平偏低等,概括起来有三个:发展、民生、稳定。关键还是发展的问题,发展和民生解决好了,稳定问题就好解决了。
  发展“百姓经济”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还有哪些发展瓶颈?对此,文建明说,从基层情况看,今后推动新农村建设,应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这个认识是从乡镇“修路难”得来的。
  城南镇原来有6个山村不通公路,不仅群众出行不便,过去每到收获季节,蔬菜、水果运不出去,只好拿来喂猪甚至烂掉。干部下乡“寻问题”,群众年年提修路,最终却年年失望。修绕村环形公路要投入数百万元,镇里没辙啊!
  直到2007年,国家对新建乡村道路的补助政策出台。文建明立即带领班子成员分头到各村动员群众筹资修路。经过多方艰苦努力,一条宽4.5米、长14.7公里的水泥路,宛若一条玉带环绕6个行政村,周边两万多村民告别行路难。通车那天,群众放起鞭炮,给镇里送来锦旗。
  看起来只是修路,却撬动了发展的神经。如今,公路沿线涌现出了50多个营销大户,农副产品销售价格涨了一大截,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呈现出一幅和谐的新村画面。
  当前国家一直努力在启动内需,特别是启动农村市场和消费,也出台了家电下乡等配套政策。但在文建明看来,当前西部农村最需要的是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他举例说,路都不通,产业如何发展,农民如何致富,又哪来的钱来消费?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有钱了,买车、买家电等消费自然带动起来了。
  文建明多次向记者谈到,当前农村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欠账太多,而国家惠农政策是“撒胡椒面”的做法,资金总数不少,但过度分散,分下来农民每人也就几十元钱,与基层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差距很大。
  例如,现在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修不起路,国家补助太少,以他们新修的环形路为例,修4.5米宽的水泥路每公里需要40至50万元,而国家补助只有11万元,14.7公里的路修下来约需860万,受益农户通过“一事一议”人平筹资400元已经几乎是承受极限了,但筹资加上捐款也只有220万元,即使这样,修路款还有大约280万元的缺口,县里又是“吃饭财政”,最后靠的是他和班子成员四处去争取和“化缘”。
  他建议国家对涉农资金能够集中使用,以奖代补,用几年时间使农村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有个大提升,这也是群众最盼的。另外,文建明还谈到,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府,与群众联系最紧密,但是责权严重不统一,已经不是一级完全政府了。现在不少乡镇干部不愿意干,就是因为责任无限而权力非常有限,甚至不如一些职能部门。建议国家扩大乡镇一级政府的权力,尽量做到权责明确、权责统一。

  文建明事迹深深打动网友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在乡镇摸爬滚打29年,捋清了“团团乱麻”。特别是在城南镇工作期间创造性地探索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城南经验”,被百姓所津津乐道。

  相关稿件
· 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发表电视讲话[全文] 2009-07-08
· 中国信保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唐若昕被"双开" 2009-02-06
· 专访:重庆运管局党委书记 万勇 2008-11-11
· 华师大党委书记丁烈云详解师范生免费政策 2007-03-07
· 于天忱出任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2007-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