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26日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09年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金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69.9%。但在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消费信贷不断增长的同时,信用卡坏账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专家表示,同业竞争导致信用卡滥发、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致使坏账风险增加,但是在各家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提高门槛,多个部门通力合作下,信用卡坏账风险可控。
不能掉以轻心信用卡坏账风险一路攀升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88.04亿元,较2009年第四季度增长14.4%,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5%。截至2009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1%,比2008年年末增长1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说:“信用卡呆账扩大,对银行最直接的冲击就是风险上升和盈利水平下滑,进而影响信用卡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国外商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普遍控制在5%以下,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大都在3%左右。虽然信用卡不良率要高于其他银行资产不良率,但占银行信贷总量较小,且信用卡业务属于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高收益可填补不良带来的损失。目前,信用卡的不良率还不会对大型商业银行造成影响,但其不断攀升的增长幅度还是需要控制,不能掉以轻心。
滥发信用卡、信息不对称等成诱因
连平认为,信用卡坏账增速不断攀升首先与去年经济整体状况有关。由于金融危机,2008年经济整体下挫,加之信用卡拖欠还款有滞后性,因此信用卡坏账自2009年开始显现。央行2009年第一季度公布,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49.7亿元,同比增加133.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信用卡坏账迅速攀升,一方面由于很多持卡人消费无约束,超出了其还款能力,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容易导致坏账产生;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信用卡市场,放松了客户甄选标准,滥发信用卡。客户鱼龙混杂,让非理性消费成为可能,也为信用卡风险增添了隐患,恶意透支事件频频发生。 戴兵认为,恶意透支行为的根源主要是当前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征信系统数据不完整,不能覆盖所有人群,并且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由于信息不对称,为恶意透支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赵锡军认为,目前不少银行在信用卡的监控管理方面还存在漏洞,对授信额度和还款细则都需要严格规范。宏观上,还应加大对信用的集中管理,各家银行需要一个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分享,对持卡人的总信用额度进行规范,避免持卡人在多家银行申请。
监管层高度关注多部门立法建规联合防控
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介绍,“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信用卡坏账率一度达到10%,今年有可能控制在8%,中国银行机构应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吸取国外经验教训。” 事实上,银行信用卡的坏账风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2010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规定信用卡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自去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恶意透支”的司法解释后,这一规定又将信用卡坏账的风险防控推进了一大步。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局长张涛介绍,今年1月至4月,公安部门查处信用卡透支案件3800余起,追回损失共计5000余万元。 近年来,银监会又陆续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服务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等,并多次与人民银行、公安部和工商总局等部门合作,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目前已经督促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了呆账核销、调整催收策略、排查和关闭高风险账户、补充损失准备金等有针对性的措施。 银监会表示,各商业银行在银行卡业务创新的过程中,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对新产品的可行性严密论证,进行充分的风险测算,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和风险管理措施,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