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4-27 本报记者: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1-3月份的信贷投放并不能归结为是适度宽松,而可以归结为是为了应对危机的过于宽松。目前,在各项经济指标趋于稳定之后,货币政策可能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真正回归到此前所确定的“适度宽松”,转向追求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避免信贷投放的大起大落,对经济体系带来的可能冲击,以及可能对银行业未来经营带来的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巴曙松认为,与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导致信贷市场冻结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在高储蓄率支持下的再杠杆化过程,成为中国应对危机中的一个显著亮点。但2008年11月份以来的高速信贷投放,具有典型的危机应对特征,是决策者在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前所采取的应急特征的决策,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不过,在宏观金融形势逐步稳定之后,这种典型的带有危机应急特征的政策导向,可能有必要转向追求一个可持续的信贷增长。 “虽然一季度的同比增长并不高,但环比超过7%,目前看二季度的环比增长可能达到10%,同比大概在7%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应当有条件使信贷投放真正回到适度宽松的基调,以此推动中国经济以平稳的、可持续的步伐复苏,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巴曙松说。 “如果按照1-3月份的信贷增长速度推算,2009年全年银行信贷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全年的信贷投放可能超过8万亿元。这种信贷的过于宽松的增长有助于打消通货紧缩的预期,稳定市场的恐慌,但是这些政策目标逐步达到之后,如果还继续保持过于宽松的应急型政策导向,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巴曙松称。 这些负面影响包括;一是,从微观层面,银行信贷增长超过20%,往往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所难以支持的;其次,从中国社会资本形成速度等考察,过快的信贷增长可能会使企业很快面临资本金约束;三是,信贷在2009年的过快增长必然伴随着未来信贷增速短期内的明显回落、以及由此推动的经济明显回落;而且,信贷的过快增长如果继续单兵突进,在社会投资没有实质启动时,必然导致资产市场的局部泡沫,对经济复苏并不利。 巴曙松认为,2009年以来的高速增长,以及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在2009年中的投放部分,加上接近尾声的企业库存调整进程,已经使中国经济呈现企稳迹象,并可能从下个季度开始步入复苏之途。迅速增长的信贷,以及2、3月份迅速上升的企业存款,预示着接下来的总需求可能会出现较为强劲的复苏。由于2008年2、3季度的基数较高,同比的数据则不一定会出现显著的上升,但是实际上季度环比数据更能够看到宏观政策所产生的效果。 巴曙松表示,目前看来,全年信贷投放在余下来的几个月中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使全年保持在6-7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可能以及在月度之间的平稳分布,避免大起大落,是有可能的,这种转换的平稳推进也应当是有回旋余地的。 虽然巴曙松认为未来总需求可能会出现较为强劲的复苏,但他同时提醒,要注意防止宏观经济出现“二次探底”,以及防止出现宏观与微观的不一致。 “经济在外部冲击下回落,在宏观政策刺激上反弹,随后出现二次探底,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是有不少参照的。例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98年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反弹,但是第二年由于工业投资没有跟上,造成了二次探底。”巴曙松说,目前这一轮投资主要是靠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随着这些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加上高速投放的信贷的支持,中国经济在2009年的恢复从环比角度可能较为强劲。但是,在及时的宏观政策抑制了经济的大幅回落之后,目前应当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问题。可能导致二次探底的因素包括;首先,目前是政府投资一马当先,如果社会投资不能及时跟上,则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其次,过剩产能消化进度迟缓,导致此前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过剩产能的跟进,进而导致经济的再次探底。最后,今年如果持续保持过快的信贷增速,有可能会在未来随着银行信贷增速的显著回落而导致经济的相应大幅回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