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战略的金融思考
    2008-02-25    新华社记者:任芳    来源:经济参考报

  周内,国际油价连续两个交易日终盘破百,除石油供求关系及国际政治的影响外,美元走软、基金炒作等金融因素功不可没,石油市场金融化日益明显。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应对油价波动,理应成为我国能源战略中一个重要方面。

“石油美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惟一结算货币,从此,美元的动向和石油市场的波动密不可分。可以说,在油价的起落中,各类突发事件不过是导火索,美联储的一举一动才是最终决定油价走势的“总按钮”。
  自美国次债危机以来,美联储于去年9月18日、10月31日和12月11日连续三次降息,国际油价均应声上涨,降息当日纽约轻质原油期价比上一交易日分别上涨94美分、4.15美元和2.16美元,其中前两次降息使当日原油期价分别收于每桶81.51美元和94.53美元的历史新高。
  美元的持续贬值不断推高油价。去年,美元对14种世界主要货币都出现了贬值,其中对欧元贬值约10.5%,对日元贬值约6%。研究证明,美元每贬值1%,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将同等幅度上升。目前100美元左右的油价按欧元计价,相当于60美元。
  美元贬值同时提升了石油、黄金等商品市场对投机资金的吸引力。专家估计,因基金炒作至少推高油价25美元。西得克萨斯中质石油(WTI)期货交易量本世纪以来年均增长18%,去年预计达130多万手/日,合13亿桶/日,为全球日消费量的15倍。到去年底,进入石油市场交易的对冲基金资产规模已达2000亿美元,比年初扩大六成。
  面对美元贬值和油价高企,美国增加的出口能力即可抵消其对经济的冲击;欧盟、日本、英国等因其货币可自由兑换,通过本币升值也能对冲油价上涨;而本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中国,则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对于一个石油消费大国来讲,这无疑是很难接受的现实。

应对油价波动需金融战略配合

  目前,中东销往欧洲的石油价格与伦敦的布伦特石油期价联动,销往美国的石油价格与纽约的WTI期价联动,销往亚洲的石油参照普氏价格指数。而普氏价格指数基于现货市场交易情况评估,较易被操纵。据统计,沙特轻质石油销往东北亚的价格,比销往欧洲平均高1美元/桶,比销往美国高3美元/桶,仅此一项就使我国每年增加石油进口成本5亿至15亿美元。一个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的核心问题,在于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保障石油供应稳定。为改变上述不利情况,2007年底,我国的能源法草案首次提出:“国家将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那么,如何形成中国石油的“市场价格”?答案是:确立我们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以有效应对高油价。其中,石油期货市场将是最终选择。要改变原油进口价格高于欧美的现况,需要发达的原油期货市场以争取原油定价发言权;国内成品油价格放开之后,还需要成品油期货市场有效形成价格。此外,由交易所石油交割库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储备,也将弥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不足。
  不过,我国在建立原油期货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不少。国际上,日本、印度等亚洲各国加快上市石油期货,力图抢占亚太石油定价中心地位;欧美国家加快向亚太扩张,力图遏制亚太地区独立石油定价体系的形成。国内,绝大多数油企尚不能参与原油进口贸易,缺少参与期市的动力。另外,原油期货是以美元定价尽快形成国际影响力,还是以人民币定价立足长远稳健发展,这一问题还尚无定论。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开始要求其石油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石油欧元”“石油日元”等纷纷登场,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样化趋势开始形成,不少国家都表示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方式。面对油价攀升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步尝试“石油人民币”是中国的一个好选择。
  目前,我国金融资金尚未真正进入国际石油市场。少数大石油企业经过批准可以到国外进行套期保值,但由于目标大,国内相关制度配套不完善,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此外,国内目前尚无对冲基金,投机资金暂时还不能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这对我国经济明显不利。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基金业的壮大以及金融业的开放,国内的流动资金应尽快进入国际石油市场,在油价的剧烈波动中获取收益。

  相关稿件
·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欲与委内瑞拉政府谈判 2008-02-20
·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欲与委内瑞拉政府谈判 2008-02-20
· 澳门上调石油气售价 每公升加价1.67澳门元 2008-02-19
· 中石油湖南公司抗雪灾保供应二三事 2008-02-19
· 英国石油公司2007年实现利润172.9亿美元 2008-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