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农保险遇尴尬:政策支持缺乏 参保率仅10%
    2007-04-04    本报记者:訾红旗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广“三农”保险,为农业、农村、农民直接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其中既有财产保险,也有人身保险。但令人尴尬的是,尽管全省保费总收入中有三成来自农村地区,但全省仅有10%左右的农村人口参与了保险。这种尴尬说明了什么?

全省保费总收入三成来自农村地区

  近年来,河南省保监局积极支持各保险机构“扑下身子”到农村去发展,鼓励保险机构结合全省农村实际开发适合农民的保险产品,同时还采取“一乡一个营销服务部,一村一个营销员”的方法,开展“保险进乡村活动”,推动“三农”保险在全省的发展。
  目前,在河南境内开办的“三农”保险,属于农业保险范畴的险种。主要分为种植险和养殖险两类,有粮食作物险、经济作物险、其他作物险、森林险、农作物火灾险,大牲畜险、小牲畜险、家禽险、水产养殖险等。2005年,中国人保为周口市1000亩棉花承保,保费12万元,承保金额达到1000万元。
  属于人身保险的,有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2005年,中国人保针对安阳市大量农民赴新疆采摘棉花的情况,“量身定做”农民工意外险,共有120余位外出务工人员购买该产品,保额总计120余万元。中国人寿也在信阳等地区推出了“外出务工安心卡”。由于该产品低保费、高保障的特点,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所在地区的广泛欢迎。
  截至2005年底,河南共有农村保险营销服务部2252个。2005年,河南各类保险机构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形成保费64.5亿元,约占全省保费总收入的30%。

政策支持缺乏:保险公司不愿做赔本买卖

  尽管如此,河南“三农”保险市场的发展并非十分乐观。
  2004年,干旱、洪涝、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袭击河南省14个市、87个县(市、区)、1312个乡镇,共有1497.81万人受灾,占全省总人口的20%,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56亿元。因为投保的农户少,受灾后很难获得保险赔偿,导致许多家庭因此返贫。
  更为重要的是,保险机构对开拓农村市场也缺乏积极性。2003年至2005年,中国人保在周口、新乡、南阳和商丘等市开展棉花、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种植保险,3年累计取得了363万元的保费收入,赔付支出316万元,赔付率达到87%。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综合赔付率约为115%。正是这种高赔付率的存在,使得河南投身于“三农”市场的保险机构独木难支,严重影响了其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的积极性。
  “70%是一个分界点。”中国人保河南分公司财险部负责人李大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指出,一个保险产品的赔付率超过70%,就意味着保险公司在做赔本买卖。
  “三农”保险市场发展滞后,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政策性的支持。目前,由于河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大部分收入被生活品、子女教育、生产资料等项目所占据,农民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仅限于免征营业税一项,河南也只是遵照中央政策执行,尚无鼓励保险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的地方性政策出台,保险机构缺乏进军“三农”保险的政策后盾。

共同努力探索支持“三农”保险发展途径

  种种迹象表明,河南“三农”保险的发展现状尚不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计承江认为,农村金融问题不等于农业信贷问题。在“三农”保险乏力的情况下,作为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农业势必要将大部分风险转嫁到农村金融机构身上。这将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弱化农户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加剧其不平等收入。为此,河南必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应加大政策性保险的投入,并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大力开发与天气指数、期货指数等相关的农业保险新产品,进而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入,分散目前由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的农业系统风险和社会成本,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河南正在逐步探索“三农”保险发展的途径。2005年底,郑州市建立了奶牛保险基金计划。根据该计划,中国人保公司与郑州市政府签署协议,承保了郑州市4万头奶牛。其中,养殖户缴纳25%的保险费,郑州市政府提供75%的保险费补贴,在扣除保险公司管理费用后形成的保险基金用于日常赔付。郑州市政府负责赔款超过奶牛保险基金数额后的超赔兜底。

  相关稿件
· 中德安联人寿保险资本金提高到10亿元 2007-04-03
· 上海市立新规:失业保险金可转为就业补贴 2007-04-02
· 周延礼: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正加速推进 2007-04-02
· 法国安盛集团收购意大利商业银行保险公司 2007-03-27
· 政策春风力挺 农业保险试点五大模式突进 200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