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本月初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所占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从3.65%升至6.07%,超越德、法、英,仅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国内媒体为此欣欣然发表评论,国外媒体也异口同声认定,此举将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但许多人可没意识到,IMF的改革同样带给中国更多挑战,应对不慎,有可能使中国落入西方国家设置的一个陷阱。
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IMF的改革其实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目前媒体广为报道的,即份额改革。份额决定了一个国家在IMF的地位和权力,基于IMF在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角色,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该国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看,IMF的改革,对中国确实是一件好事。这增强了IMF的合法性,也增强了中国的发言权。
IMF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自1944年诞生以来,它一直为欧美所掌控,美国拥有唯一的否决权(IMF奉行85%一致,但美国的投票权则超过15%),其总裁位置则一直为欧洲人占据。这不仅违背国际民主潮流,也和国际经济金融格局背离。IMF总裁卡恩就曾跟笔者坦言:“如果没有合法性,就没有人会听我们的政策建议,或者郑重接受我们的早期预警。”金融危机让国际社会痛定思痛,IMF改革也由此大势所趋。除了中国的份额将由老六变老三外,欧盟还“忍痛”把两个执董位置让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需要指出的是,改革还不够,因为中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也因为新兴经济体代表性仍旧偏小,这需要欧美继续让渡一部分的份额,非如此无以继续增进IMF的权威。
但IMF改革还有另一个部分,那就是扩充IMF的职权。比如,在全球失衡问题上,IMF将有望获得对成员国进行评估的授权,而所谓评估,其实就是“点名和羞辱”的权力——IMF可以对某个成员国经济金融政策进行批评,从而以“国际共识”的名义迫使该国作出政策调整。这无疑更凸显了IMF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关键性作用。
这对中国是好事吗?好的方面是IMF权威性增强,作为第三大股东的中国也脸上有光;但不好的方面,中国毕竟还只是老三,老大、老二,乃至排名前十的股东国,大部分都是西方国家,他们的意图,往往与新兴经济体有异,甚至针锋相对。而且,联合国安理会毕竟有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也享有否决权,而在IMF决策体系中,拥有否决权的只有美国!
这种力量不对称就曾在过去导致过对抗。不要忘记,在金融危机前,中国就曾严词拒绝过IMF对中国经济政策的指手画脚;更不要忘记,在当前沸沸扬扬的汇率问题上,某些IMF高层或明或暗地支持美国的主张,成为所谓人民币升值的吹鼓手。
某些西方国家之所以赞成给予新兴经济体更多份额,自然更有其如意算盘——既增强了IMF的合法性,又增强了他们发号施令的执行能力,他们的份额有所损失,但他们失去的只是芝麻,而得到的可能是西瓜。由此,他们也成为IMF权力扩充的主要拥趸。
美国财长盖特纳就曾表示,IMF就应该担任金融“警察”的角色,“这也是IMF存在的目的”。笔者看到,《纽约时报》就曾有文章分析说,美国现在已无法单独逼迫中国做事,于是就形成了对IMF的“新依赖”。其路径,不外乎以“责任和义务”的道德大棒捆住中国的手脚,继而以“国际共识”的多边手段压缩中国的回旋空间。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腾就曾向美国政府献策说,美方要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迫使中国就范,方法之一,就是争取欧盟的支持,并与其他新兴经济体达成一致,以51%的投票权使IMF发表“特别报告”,命令中国立刻采取升值等补救措施。如果无法达成这一点,美国仍可要求IMF发表谴责中国汇率政策的报告,并以此作为证据,要求世界贸易组织(WTO)进行仲裁!
IMF改革了,但仍掌控在西方手中的事实并未改变;中国份额提高了,但被西方合围的风险却增大了。因此,对于IMF的改革,我们在高兴的同时,更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实力、影响力在扩大不假,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参与和发挥领导作用也不假,但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这个博弈的世界,中国之“得”往往和“失”相随而行。得失之间,尤须冷静再冷静,绸缪更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