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3-18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 葛素表 唐璐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赢得近3000名人大代表一致支持”“中国领导人不出意料地当选”……两天来外媒对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选举产生的报道,多有这样的描述。 “一致支持”“不出意料”的背后,显然是巨大的民意。尽管“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还面临艰巨的挑战”,但13亿中国人对他们引领的方向投了“赞成票”:“高效、公平、环保”的政策取向切合国情,“和谐社会”建设凸显“以人为本”,而对民生问题的强烈关注,昭示着“中国真正追求的,还是全民共同富裕”。 确实,“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深深打动了人心。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字里行间,日本媒体找到了“缓和民众对收入差距不满”的关注,路透社感到了“为穷人谋福利”的决心,美国之音则看到了“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生活保障清单”的着力点……今次两会传递的一个强烈信号,就是“中国正向共同富裕转型”。 “文革”曾令中国经济下滑至崩溃边缘,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贫困,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更使中国成为国际地位日益突出的大国。而高速增长之后,是“经济之腿”长、“社会之腿”短,与民生相关的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发展相对滞后。美国布朗大学学者德勒里等还提醒到:“而且一部分人超富了,分配公平严重失衡。” 正是着眼于“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中共十七大以来,中国下工夫做民生文章:加大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力度,解决“看病难”;今年春季学期开始,采取提高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等办法,解决“上学难”;大力推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解决“住房难”……正如《亚洲周刊》资深作者所看到的:中国领导人雪灾后下基层视察并做出承诺,是让百姓相信,风雪之后春天不会很远;是让天下人知道,共同富裕才是中国改革的最终目的。 外媒还注意到,因应“向共同富裕转型”,已经启动了多项相适应的政策。今年1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5月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都被认为是明显向劳动者倾斜的法律。两会强力推出的“大部门制”改革,更是政府部门减弱经济、政治功能,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措施。惠民举措之多,英国《金融时报》甚至留意:中国的财政政策也正向有利于培养民众安全感的方向调整。 由此,路透社发现了“抑制通胀成为两会内外关心的第一热点”;欧洲媒体观察到“两会政治空气好,对所有焦点事件都有所答疑而不再有敏感点”;香港媒体称“大会成新政发布台”,宏观调控、就业保障、环境保护等都传出了许多“利好”。正像新加坡《联合早报》所强调:中国两会显示出“有决心、有条件、有措施”,表现出“民主风范和世界眼光”,其“宽容、活跃与团结有目共睹”。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到了该全面倡导“共同富裕”的时候了。可以预期,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达致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