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经济参考报    
首页 今日关注 最新播报 专题报道 建言献策 两会观察 两会现场 两会时评 两会图片  
 
待遇低困扰高校青年教师
    2008-03-17    作者:叶铁桥 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青年教师因为待遇太低而不断流失,虽让人痛心却也无奈。在两会上,来自高校的代表和委员为青年教师鸣不平。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房价太高了,住房成了问题。“特别是许多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他们工资的增长始终跟不上房价的增长,很不协调,租房、住房还是买房,暂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顾秉林说,青年教师的待遇与工作所应该获取的酬劳很不对称,工资待遇偏低,压力也很大,“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这样才能使他们能更好地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力。”
    不断飙升的房价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委员说:“有的青年教师多方借贷购买商品房后,节衣缩食,每月的工资在偿还房贷之后所剩无几,成为‘房奴’和‘月光族’,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学校周围的房价已涨到每平方米八九千元了,远在江宁的房价也到了四五千元;菜场的肉价已到了十几元每斤;到外面吃碗水饺、面条也都涨价了。可我的工资是区区2500块大洋!”
    这段话,摘录于一封流传甚远的辞职信。信是由南京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写给大学校长的。
    “我也要生活!我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何时才能把女友娶进门?”这位青年教师在信中痛苦地问校长,“我首先要养活自己,要奉养父母。校长先生,您知道有多少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在这苦忍着,遇到一起抱怨不断,但没有人听见。”
    他的信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许多青年教师都发言袒露自己的待遇及苦恼。
    在网上讨论区,一个名为“南京高校教师工资水平调查”的帖子就引来了全国各地许多青年教师“晒”自己的工资单。武汉某高校一位青年女教师“晒”出了她2007年3月份的工资条:实发1393.57元。
    “这点工资与本姑娘的个人能力、教育投资、年龄内耗(27岁)和社会物质消费水平极不成正比。”她抱怨说,“本姑娘正准备明年跳槽到更好的高校去,让学校葛朗台似的领导们哭去。”
    3月7日,在教育部部长周济列席的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业委员直言,“青年教师待遇不高,他们在大城市安家立业很艰难。”
    她特别提出,目前进行的工资制度改革对青年教师的帮助不大,而学校能够拿出来扶持青年教师的经费又很少,稳定青年教师队伍成了大问题。
    还有一个让青年教师感到非常为难的现象是,他们发现,越好的高校,青年教师工资反而越低。北京大学一位教师说,北大还有许多年轻老师的收入每月仅有2000元。而一些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收入反而要高过这个数。
    “他们真是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永川委员深有感触地说,多数青年教师都是有了博士或硕士学位后才进入高校的,大多承担着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考核、晋升又迫使他们必须完成科研工作,但他们的待遇确实太低。
    “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工作时已30岁左右,又面临结婚、购房、生子、赡养父母等问题,仅仅靠那么一点儿工资收入,生活压力可想而知。”陈永川说。
    为此,陈永川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在高校工资的分配中,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使得青年教师工资增加的数额高于其他教师,同时,在各项基金的申请中,继续加大青年项目的比例。
    “高校青年教师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正处在创造力的高峰期,又正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确实值得特别关注”。陈永川说。
    而郝平委员则提交了一份《关于为高校青年教师集中建设两限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提案》,建议有关部委协调出台方案,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在各个高校集中的地区,投入财政专项资金,专门划拨建设用地,为高校青年教师集中建设两限房和经济适用房,以此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
    郝平表示,在此之前有过先例,1993年以来,北京先后建设了海淀区西三旗“育新花园”、六道口“静淑园”、蓝旗营、朝阳区“望京花园”等高校住宅区。“这些成功的实践证明,为高校青年教师集中建设两限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举措,在现实操作上具有可行性。”
    本报北京3月16日电
  相关稿件
· 抓紧完善和落实农村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 2008-03-08
· 靠什么留住高寒地区“特岗”教师 2008-03-06
· “中国最富裕的教师”俞敏洪的“自强经” 2008-01-07
· 教师转正 一次“误会” 2008-01-07
· 我国中小学特级教师津贴标准今年起将上调 2008-01-02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工作人员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