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针对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没有自主创新只能是别人的“制造工厂”
“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意味着只能成为别人的‘制造工厂’。”来自汽车制造行业的马纯济代表说。 结合我国重型汽车重新崛起的奇迹,从事汽车制造工作的马纯济代表认为:“自主创新的意义远远大于拯救一个企业。一个产品老化、技术落后,靠某个产品‘吃’几十年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可能生存下去。要想发展只有一个秘诀,就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如今,这一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自主创新事关每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能否有持久动力。”全国人大代表李新炎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站在行业的技术前沿,瞄准国内外领先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一些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认为,过去我们仅仅是先进技术的输入国,现在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可以输出技术。掌握了核心技术,就能掌握话语权,这让我们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人大代表坦言自主创新薄弱环节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创新氛围。目前,我国已出台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自主创新,但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不容回避。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代表认为,由于缺乏一整套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企业和政府在应对自主创新中遇到矛盾和困难时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目前企业创新投入有时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影响了他们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程惠芳代表认为,“同时,我国的创新环境还很不完善,高层次人才和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流动和流向不合理,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健全。” 民营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西南计算机公司装备制造车间副主任黑新雯代表说,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潜能远未得到充分释放。一方面,民营企业“家底”有限;另一方面,为谋求持续发展,不少企业改善设施、更新装备、推进信息化,已将原始积累消抵殆尽,难以从容地立足长远,图谋创新。 来自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的段拉卡代表认为,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也是阻碍创新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资源共享共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从全国来看,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有的基层代表认为,各省区市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建成一批从事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技术转移的科技服务平台。但是,国家财政资金只支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方科技平台只强调“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国家对地方科技平台缺少区域规划、统筹协调和财政引导资金支持,也是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利因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快制度建设
一些基层代表认为,全国人大应制定自主创新促进法,内容包括促进自主创新的研究开发机构制度、资金来源与使用权制度、投融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创新人员的激励和管理制度、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国家自主创新管理制度,为政府和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段拉卡代表建议,将地方科技平台区域发展规划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之中,加强对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使之实现与国家科技平台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避免科技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黑新雯代表认为,国家应对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扶持,逐步完善鼓励和保障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财税体系,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供氧”“供血”。 “创新文化的建设也不可忽视。”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北方软件学院院长张桂平代表说,在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学科越来越交叉和综合的时代,那些掌握当代最先进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要在全社会弘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形成尊重创新的氛围。 “自主创新不可能像‘拿来主义’那么容易。”李新炎代表说,“要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同时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记者王娅妮、朱薇、徐扬、李亚彪、许雪毅、胡锦武、刘佳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