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以化肥为代表的农资呈现普涨态势,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成本。针对化肥等农资上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根据情况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新政。这一“增补提价”政策一时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农资市场化肥涨幅惊人
连日来,记者在安徽部分农村走访时,农民们普遍反映今年农资价格上涨厉害。在凤阳县小溪河镇,村民张长淑前几天刚给自己的几亩小麦追完肥,一提起现在的农资价格嗓门立刻大了起来,“今年农资价格涨得太厉害了,化肥价格真是想不到,我撒麦子时一袋尿素才卖到70多元,现在就涨到98元一袋。”张长淑摇了摇头叹息道:这样下去地可怎么种! 记者随后走访了小溪河镇上的几家农资店。在化肥经营户苗德林家,记者看到,年后刚进的化肥整整齐齐地码满了两间屋子。苗德林告诉记者,今年化肥价格创下了新高,部分品种的涨幅达到近60%。 而在小溪河镇一家农药销售店,当记者问起店主章连保今年农资市场有什么新情况时,章连保不假思索地回答:“今年农资市场每种东西都在涨,特别是化肥涨得更惊人!”章连保说,现在复合肥一袋已经卖到了150-160元,比去年一袋涨了四五十元。而他刚从上级供货商那得到消息,近期国产农药价格也要上调,稻种每斤将涨2-4元。 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凤阳一地,在安徽另一粮食生产基地和县,村民们也普遍对农资涨价反应强烈。村民们说,今年化肥的价格每袋都比上年涨了15-50元不等,农药、种子价格也有小幅的上涨。就连薄膜、钢架等种蔬菜的生产资料也都不同程度涨了价。 代表观点: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种子协会秘书长李爱青认为,随着国际农资生产资料原料价格的上涨,农资生产成本的提高,农资价格适当上涨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农资价格上涨有点过快,这将会大大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压力。因此,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农资价格过快增长趋势。通过开展农资补贴或适当增加种粮补贴,使种田农民收入不减少,甚至稳步增收。
“提价增补”缓解成本上涨
为了弥补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根据情况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此前,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消息说,从今年新粮上市起,我国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种粮补贴。白小麦、红小麦包括混合麦,每斤分别提高3分钱和1分钱,粳稻、中晚稻和早籼稻则分别提高4到5分钱。同时,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标准将提高,全国平均每亩增加13元。 然而,当记者询问这一新“提价增补”措施能否抵消农资涨价增加的成本时,农民们表示可以缓解部分压力。不过,他们也表示,今年农民每亩种粮成本较上年增加约100元,即使按照国家近期出台的增加综合直补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计算,种粮成本仍然大大高于往年,种粮效益明显下滑。 和县沈巷镇农技站站长任良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即将播种的早稻为例,一亩地一般要投入四袋肥料,其中,复合肥一袋比过去涨了15-50元(含氮量不同而定);磷肥一袋涨了10元;尿素一袋涨15元;钾肥一袋涨60元。以一亩地需一袋复合肥、一袋磷肥、60斤尿素、30斤钾肥算,光化肥这块成本每亩就增加了约52-87元。 此外,农药、种子、柴油等价格也在上涨。算下来,今年仅农资成本上升,就造成农民种粮投入较上年每亩地多增加110-145元。 代表观点:全国人大代表、砀山县葛级镇白腊园村党支部书记刘瑞莲说,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冲抵了农民的增收。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政府的“输血性”政策,如去除这一因素,农民增收并不明显。要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关键是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种田收益,同时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鼓励种粮积极性亟待完善激励措施
这几年,中央政策好,又免税,又给补贴,在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下,农民们也不好意思再提要求,但还是希望国家能替农民算算账,采取一点措施控制农资涨价,“否则农民种地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工农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章连保说,除了经营农资店,自己家里还有10多亩地,马上就要开始准备早稻育秧了,可是面对今年这么高的肥价,他已经有了“不想种粮”的念头。“农资价格这么高,粮价才涨那么点,这样的粮没法种,还不如出门打工。”村民张长淑说,今年他们村已经有村民因为农资价高,把田“丢那儿出门打工了。” 任良担忧地说,现在农民种不种粮都能拿到补贴,如果农资价格控制不好,农民肯定不会安于在一亩三分地上耕作,要么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种“靠天收”的地,要么减少甚至放弃种田,选择收入更高的打工。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 代表观点: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景龙建议,国家应成立专门机构,在对粮食品种种植面积、生产成本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粮食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适当提高粮食保护价格,让农民真正获得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