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可是很多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民进了城却立不稳”,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六盘水市市长刘一民说,提升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政府必须承担主体责任。 “民工潮现象已经持续了近20年,可是农民出门打工一缺技术、二缺信息的问题却仍没有根本解决”,刘一民代表说,人多地少的贵州是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却一直不是劳务经济强省,农民文化素质落后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原因。许多初中毕业,甚至文化水平更低的农民盲目外出、四处碰壁,就业难、生存难、发展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要做好城乡统筹、劳动力转移的大文章,提升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新型农民是最关键的基础环节”,刘一民代表说,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但对基层来说,要使这些资金和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惠及更多农民,政府应该整合和统筹各种教育资源,抓住重点推进农民素质整体提升。 “农民技能培训,既要‘抓小’,也要‘放大’”,刘一民代表说,从“小”的方面,集中力量为每个村培养一位视野开阔、思想解放的村干部;培养一名业务精通的畜牧兽医员;培养一名技术精、人品好的卫生员,他们就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生产、生活困难的保障员。从“大”的方面,对于众多文化素质不高的年轻农民,将农技培训、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资源捆绑起来,利用“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空中课堂”等渠道和项目,以点带面强化提升农民素质。让很多只接受基础教育的农民群众,能再接受一次“集中充电”,掌握更多职业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