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经济参考报    
首页 今日关注 最新播报 专题报道 建言献策 两会观察 两会现场 两会时评 两会图片  
 
两会上,有这样一对农民夫妇
    2008-03-11    本报记者:伍皓 伍晓阳 刘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们国家有9亿农民,却没有一个农民的节日,这无疑是非常遗憾的。”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一对来自云南的农村夫妇杨明、肖燕对记者说。他们分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将联合倡议设立“中国农民文化节”。
  二人来自云南省昆明市滇池畔的福保村,这个村是“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之一。杨明是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肖燕则是两家村属企业的总经理,以及云南大学附属中学福保校区副董事长。
  从1978年担任村会计算起,杨明从事农村工作已有整整30个年头。肖燕从城里嫁到乡下以后,致力于带领村民创业,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一对农民夫妻,他们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历程,见证并推动了福保村的发展变化。
  “从农业福保,到工业福保,再到文化福保。”杨明总结福保村30年的发展时这样说。他说,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村民从吃不饱肚子,到解决温饱问题,如今已实现较高水平的小康。
  杨明介绍,最初村里只有集体经济,田地是集体的,干农活实行“计工分”,根据每户工分数进行分配。那个时候,一亩水稻田年产稻谷才三四百公斤,粮食根本不够吃。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平整土地,发展机械化生产。这一阶段,农作物亩产大幅提高,村民温饱问题初步解决。
  不久后,一股兴办乡镇企业的风潮在全国各地兴起。利用紧邻昆明的优势,福保村开始发展铸管、造纸和包装印刷等产业,集体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福保工业经济已小有规模,这时村委会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被关闭。投资2.2亿元兴建的福保文化城,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会议接待等功能于一身,近十年来累计接待500多万名海内外游客。
  昔日小渔村如今成了有名的小康村。福保村2709人,去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集体经济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在村里竖立,平均面积400多平方米。村里的老人按月领取大米、猪肉、鸡蛋还有衣物等,养老完全不用愁。教育方面,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最高可达2万元。医疗方面,村民不论大病小病,看病费用一般可报销50%,大病可报销45%的医药费。
  “今年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很长篇幅,讲今年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令人备受鼓舞,充满期待。”杨明说。
  “农民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了,精神生活也要丰富起来。”杨明表示。他认为,长期以来,国家农村工作重在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几乎忽视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许多农村,看电视、打牌成为农民最主要的娱乐活动。
  杨明告诉记者,他倡议设立“中国农民文化节”,让各地农民在这一天以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进行庆祝,政府部门也可以组织大型活动让农民来参与或观赏。他认为:“设立全国农民的节日,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民间乡村文化,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肖燕说:“我们认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无疑非常重要,但农民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样不能忽视,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农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相关稿件
· 网络媒体“两会”报道异彩纷呈 2008-03-10
· 海外媒体聚焦两会 经济措施广受关注 2008-03-10
· [图说两会]一份规划图 三颗代表心 2008-03-10
· 两会代表谈绿色奥运:碧水蓝天办奥运 2008-03-08
· 两会发言集锦[2008-03-07] 2008-03-07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工作人员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