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内需求旺盛和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等因素影响,近两年来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涨势明显加快。内资企业产品提价、外资企业外迁,让国内外惊恐“中国处于高成本时代”。然而,业内专家指出,中国成本上升在国际市场上属于正常现象,而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经济将迎来全面转型的时代。
|
中国经济增长连续5年超过10%,同时2007年物价开始出现结构性上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任务。这是上海浦西楼群一瞥。新华社发 | 成本上升困扰内外资企业
“基本化工原料、辅料的价格全线上涨。”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杜建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硫酸从每吨430元涨至1300元,豆油从每吨7650元涨到1.3万元,每吨丙酮从7750元涨到9600元,花生粉也从每吨8700元涨到了1.1万元左右。“我们的产品价格平均上升了10%。” 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 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要素价格上涨让国内外企业倍感压力。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公布的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成为企业最担忧的事情。 由于感受到中国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部分外资企业采取了撤离投资地的行动。据媒体报道,在北方,已有103家韩资企业离开山东;在南方,也有500多家台资企业搬离广东东莞,陆续转往中西部等地。 专家指出,两税并轨和环境成本上升对外资企业影响不小。两税并轨意味着外资企业必须和内资企业处于同一竞争水平上,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而以前被忽略了的环境成本、绿色GDP在近年来成为地方政府考核目标后,严格的环境标准也让内外资企业受到约束。
成本上涨属正常现象
成本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内外资企业利润缩水,一些国外舆论因此称“中国进入了高成本时代”。但是,也有国内外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工业成本上升属于正常现象。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指出,初级产品五金、矿产、粮食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近年来都出现了上涨趋势。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价格并没比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产品价格上升得多。 世界银行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铜价比2004年增长了50.2%,但是美国同期增长了53.8%;2004年至2006年,澳大利亚煤炭的价格增长了21.9%,我国仅增长了17.9%。 “最近三年,我国工业成本上升属正常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告诉记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制造业成本都构成了上行压力,但这并不是“成本高位运行”。他认为,只是成本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不太看中的环境、资源、土地价格等成本要素价格上涨了。 花旗集团高级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工业品价格的上升是“成本的一种正常回归现象”。他说,十多年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人为压低了土地价格,对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要求极低,“不少工业用地没花一毛钱就到手了”。而今,政府提出了绿色GDP,对环境与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显然大大提升了企业成本,也让产品成本回到了一个合理的位置上。
全面转型时代来临
尽管成本上升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在2007年全年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称,部分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他指出,一些基础原材料行业投资形成的产能将在2008年充分释放,从而增加市场竞争压力。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管理,2008年的生产经营压力将会更大。”朱宏任的这席话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了一个大体轮廓。 “提高劳动率和生产效率是企业必走之路。”沈明高说,过去企业只是把这话挂在嘴边,可如今成本价格明显上升时,企业就不得不正视这点了。 “靠科技水平和运筹资本的能力抵消原材料、环境等要素价格上升的空间是一个思路。”一位经济学家告诉记者,一些企业十年前已预见到这种情况,他们依靠科技等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价格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抢占了国内大部分市场。这证明了企业转变过去那种依赖原材料的做法,通过寻找新的生产模式和转变机制,产品成本不会出现大幅度上升。 企业成本上升、迫于转型,这对我国经济意味着全面转型时代来临了。 以前是部分企业、部分行业思考转型危机,现在是全国上下开始意识到了。专家们指出,节能、鼓励竞争、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措施肯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金碚说,要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坚决关闭那些耗能高、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形成鼓励节约和处罚浪费的长效机制。 沈明高认为,要大力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同时建立成本约束机制,解决垄断行业的成本问题。他说,现行的垄断行业产品定价办法不能起到激励垄断行业降低成本的作用,反而为它们提高产品价格提供了借口。通过改变现行的定价办法,建立和完善成本约束和监管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准入门槛等办法,迫使垄断行业把不合理的成本降下来。 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应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机制,发挥价格机制促进资源节约使用的作用。当前需要注意防止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只调价不改革、以调价代改革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制止一些资源性产品生产企业借改革之机提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据悉,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开始迈步。粗钢、水泥、电石、铁合金等产品产量增幅有不同程度回落,四大类高附加值钢材品种产量增长31.3%,铝、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先进工艺产能已占7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