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滨代表(江西省委农工部部长):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
王一新代表(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必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 吴鸿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在相对落后农村地区,要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风雪过后,春天正笑着向我们走来,神州大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过去的5年,中央连续出台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我国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当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薄弱环节还是在农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软硬兼施”夯基础
农业是强基础、促发展、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代表认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既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硬基础”,也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各种实用技能,强化“软基础”。“必须软硬兼施,双管齐下。”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2007年,江西农业取得了大丰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并取得成效是重要原因之一。”江西省委农工部部长吕滨代表有感而发。2007年,江西省将3488座“病险”水库列入改造计划,当年就完成并投入使用2833座,这为农业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强筋壮骨”保供给
农产品有效供给,直接连着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今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给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重大挑战。 “我们的任务除了尽快让农业生产从灾后恢复过来之外,还要研究如何提高农业抗灾救灾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吕滨说,经过这场灾害,要合理布局果业发展,比如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地和纬度偏高的地区,原则上不再发展柑橘以免再受冻害;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果业品种结构,注重早中晚熟、鲜食与加工产品的搭配,促使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一旦市场哪种农产品短缺,农垦系统马上就可以顶上去,保障供给,垦区能发挥很大作用。”王一新介绍,去年的油料紧张,还有年前的生猪、冰雪灾害后的瓜果菜,哪种农产品供给告急,农垦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原因何在?因为农垦规模化、现代化、组织化程度高,具有技术和装备优势。” 在王一新看来,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必须发展规模化种养,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必须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从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王一新说,现阶段,我国的龙头企业为数不少,但真正产品有竞争力、品牌叫得响的却为数不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国家应该加大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远近结合谋发展
吕滨认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必须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要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加强“三农”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切实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企业带动农户、社会帮助农民。“我想着重强调的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引导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这样,才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国家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时,从来没设定什么统一指标。但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切实际大兴土木的不良倾向。”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鸿说:“规划统一居民楼,搞文化广场,这些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不能不切实际。” 吴鸿委员说,各地发展的差距也很大,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农民的实际需求,最终目标是农民幸福感的增加。在相对富裕的地区,比如珠三角一带的农村,城镇化程度非常高,发展主要靠工业,对农业的依赖度低。新农村建设应当更多地考虑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要重点扶持农业耕作,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最终加快农民增收。
数 据 ●
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03万亿斤,增幅0.7%。 ●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同比增加553元。 ●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4318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2174亿元,增长了101.4%。 ●
2003—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6万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