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更大的电池+较小的增程器’组合。”3月28日,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张艳青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表示,增程技术凭借“电能驱动+无里程焦虑”的核心优势,有望在全价格区间拓展。其次,多种燃料技术将得到应用,如增程式与氢燃料技术的结合等;同时,增程技术将拓展至更多应用场景,如飞行汽车、工程机械、特种车辆等领域。
张艳青表示,增程式汽车的核心在于通过增加发动机来提供额外动能,其主要特点是串联设计,即发动机只发电不直驱,既可加油又可充电。目前市场上增程器主要有集成式和分体式两种形式。集成式将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集成在一起,更适用于前驱和经济型车型;分体式则是发动机和发电机在一起,更适合后驱车型。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6.7%,而增程式车型在2020年至2024年间占比快速提升至9.1%。从目前市场来看,售价20万以上、车长4.8米的中大型车占据增程市场90%以上份额。但随着技术发展,价格正在不断下探,已经下探到10万元-15万元区间,很快将突破10万元门槛。
谈及增程式汽车的特点,张艳青指出,增程车可以拥有纯电车型的所有优点,同时又无里程焦虑,成本相对纯电同级别车型更低。因此,增程式汽车更适合充电不方便的区域、长途自驾用户以及北方极寒地区的消费者。
在技术发展趋势方面,张艳青从车端和动力端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车端方面,市场对更长续航、更智能、更便利、适应多场景的需求日益增长。动力端方面,张艳青强调了小型化、高效率、高静谧和智慧管理四大发展方向。
具体在智慧管理方面,张艳青介绍了无级发电管理和预测性能量管理两项关键技术。无级发电管理突破了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增程车采用的阶梯式发电模式,能为用户带来更丝滑的驾驶感受。预测性能量管理则在油耗、驾乘体验和NVH等多边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平衡点。
展望未来,张艳青认为,增程器应回归初心,保持作为辅助动力的定位。未来增程式汽车的理想发展方向应是“更大的电池+较小的增程器”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