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专家和机构代表围绕养老金改革、银发经济发展、区域间协调等关键领域,贡献了“博鳌智慧”。
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专家预计这一数字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与会嘉宾认为,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要解决“养老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覆盖了近11亿人,保障较为有力,富有中国特色,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并且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第十四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树清在“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改革”分论坛上表示。
养老金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制度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指出,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改革是一个很大、很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提出,中国养老金体系应该从现收现付的筹资方式向预筹式的筹资方式转变,即由负债型制度向资产型制度转变。资产型养老金制度可以通过养老金规模提升、投资收益增加来抵消缴费人口减少的资金缺口。
在郑秉文看来,中国在26年前就建立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这是中国的一大优势,但目前变现规模和支付能力还太小,还需要做大做强,现在未雨绸缪进一步发展正当其时。
郭树清表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可包括五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目前覆盖了七千多万人,总额超过5.7万亿元人民币。第三支柱是商业性养老金融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总量已超8万亿元人民币。
“接下来,中国还应将医养结合纳入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四支柱’。中国社会的个人和家庭的财富也是居民养老保障的重要来源,可被视为‘第五支柱’。”郭树清认为,养老保险体系应注重多支柱协同,避免过于依赖单一渠道。未来中国有能力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取得更多成绩。
人口老龄化催生的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契机。银发经济的发展潜能也成为会议讨论焦点。
谈及中国银发经济赛道,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认为要从基本需求和未来需求来看。
“首先,为3亿中国老人提供高质量的、优质的、可获得的养老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其次,从未来需求来说,与活力老人相关的教育、娱乐、旅游等领域是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同时,在科学技术发展下,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智慧养老产品也市场广阔。”彭希哲表示。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深圳腾讯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韩开创表示,要从硬件维度打造智能的适老产品矩阵,从软件维度建设更加智慧的养老平台,为养老产业、养老服务机构等提供支撑,从组织维度构建多层次的协同生态。
人口老龄化既可以视为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标志,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亚洲开发银行前行长、前日本财务省副大臣、国际经济与战略中心理事长中尾武彦建议,面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亚洲各国需寻求多元化的应对方案进行积极调整,如发展护理机器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冲击。
“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我们联合中国政府部门、合作伙伴共同擘画银发经济增长点,围绕老年人福祉需求,涵盖适老化居住改造、专业照护以及针对老年人消费偏好开发适配支付能力的文旅康养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与产业机遇的双向赋能。”联合国人口基金亚太地区主任皮奥•史密斯表示。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问题。与会嘉宾认为,各国正通过多维度改革缓解老龄化冲击压力,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平台,将进一步推动亚洲各国持续深化合作,形成覆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标准互认的立体合作网络,寻求多元化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