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财政和金融作为国家经济的两大支柱,其理论与实践不仅关乎国家治理和宏观稳定,还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和企业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金融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基于新时代和新实践背景下的财政金融思想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
该书由周颖刚教授和刘晔教授共同撰写,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财政和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这两者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财政理论方面,该书主张以人为分析对象,以交易为基本单位,以共同体理论为依托,以制度分析为框架,来构建人本范式的财政学。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来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明确指出民生导向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根本特征,要求将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保障房这些重要的民生问题,作为政府职能及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作者认为:当前需要加快建立以民生福祉为中心、以民生支出为重点、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现代财政制度,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命题与时代要求。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增加财政民生支出总量、注重财政制度建设、优化财政民生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民生支出效率等。
金融理论方面,该书将讨论放在随着中国逐渐融入世界金融体系,未来将成为金融大国的背景之下。在此背景下,如何既吸引外资又确保国家的金融安全,不容忽视,全球化变局下的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理论上看,金融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日趋频繁的跨境资本流动会导致各国金融市场间的联动和共振增强,金融周期更易于在全球范围内传递,为资产配置及其风险防范提出挑战。书中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如何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的策略和方法。
财政金融实践探索方面,该书不但关注全国性的重大财政金融问题,而且还以福建省为例,研究了新时代财税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具体问题。财政实践中,该书特别关注了税制改革与税收治理、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等重大改革事件。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新时代和全球治理新变局下,需要更重视发挥税制改革和税收治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激励引导作用,由此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各自作用,是新时代的一个重大问题。该书针对性地提出,中国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政府间财政分权改革,以政府间分级治理来适应有效市场的形成,以公共服务提供上的政府分工协调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金融实践中,该书专门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制造业融资占比下降、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问题。财税金融服务地方经济方面,该书对厦门自贸区境外股权投资及离岸金融业务税收政策、厦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又学理深厚的见解。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关注到现有文献中涉及福建自贸区的研究较少,对2015年3月挂牌成立的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如何创新财税金融政策进行了专题分析。
该书的亮点还在于将中国的财政金融实践与理论进展,放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背景下加以考察。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财政和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的,这无疑为我们今天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书中特别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需要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更好结合,特别需要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换个角度看,中国的有为政府是内嵌在现代财税金融体制中。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挥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功能,既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也要密切关注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协调防控,更要实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统筹协调。这个结论,是两位作者关注现实重大问题、基于扎实理论功底提出的深入洞见。
总体而言,该书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财政金融的发展历程,深化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金融理论体系,更为如何发挥好财政金融的功能、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