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投资增长10.1%、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100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8%……从2025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吉林,振兴发展取得新成效;展望新一年工作,吉林将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顶梁柱”争“新”谋突破
工业是吉林省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立足提升老工业基地核心竞争力,吉林发力新型工业化,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2024年,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生产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进行了时速160公里的满载运行试验,标志着氢能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
“轨道交通装备向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氢能是一个可选择的技术路线,此前氢能源和轨道交通装备的组合还是一个空白。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在多年积累的技术基础上,大胆突破,敢为人先。”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研究部副部长王健说。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1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16.9%、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7%……吉林省2024年挖潜增效稳工业、优化结构扩投资,全力培育先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奥迪PPE、比亚迪弗迪、吉林化纤年产15万吨原丝等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使全省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转型、加快氢能驱动时速250公里城际市域列车和氢能驱动有轨电车新产品研制应用、打造新型显示材料集聚地……2025年,吉林省将持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围绕“新”字谋突破。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吉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肇勇说。
“一体化”激活新动能
在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仪就像一只灵敏的鼻子,可以“嗅”出大气中的碳排放浓度变化,精确测量出碳排放量,为实现经济社会各领域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该公司创办人常帅介绍,利用长春理工大学的技术成果,公司聚焦环保、能源、交通行业,已研发出双波段气溶胶激光雷达、测风激光雷达及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测量仪等序列化产品,可准确反演大气透过率、环境污染源排放、碳通量碳浓度测量,未来有望贡献数亿元产值。
作为科教人文大省,吉林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破解振兴发展难题的“金钥匙”;2024年制定《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建立起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回报科技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驱动下,2024年,吉林省转化科技成果360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1亿元;2025年,吉林省将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0%以上,R&D经费投入增长10%左右,转化科技成果数量增长15%以上。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充分体现了吉林省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对打通四者之间堵点的精准谋划。”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表示。
促开放注入新活力
在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长春,汽车不仅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也是其扩大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陆续获批整车进口口岸、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让长春不仅生产汽车,还能借助汽车这一媒介扩大对外开放,通过中欧班列连通境内外市场。
围绕中欧班列,长春市规划并运营海铁联运、卡车航班等多条物流通道,形成“公空铁海”四位一体的多式联运国际通道体系;开设德国纽伦堡枢纽、中国吉林公共海外仓,为全国中欧班列提供调配、仓储等服务,打造多式联运中枢和中欧进出口商品双向流通集散中心。
目前,汽车及汽车配件、农产品、电子元器件、机械配件、轻工业品、轻纺织品等十余种品类的货物都能搭乘中欧班列从吉林运往欧洲各地,逐渐形成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枢纽,为老工业基地注入了发展活力。
2025年,吉林省将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推动整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医药等优势产品“出海”,力争新增外贸企业200家以上,全方位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吉林省商务厅副厅长张贵刚表示,吉林省将持续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强化区域市场开拓,广泛发动企业参加行业专业展会和贸易促进活动,扩大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往来,全力以赴扩大对外贸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