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柳叶刀综合医院内,一名护士熟练地为患者输液,随着药物逐渐起效,患者症状也得以缓解。这名患者使用的药物来自一家中国企业设在当地的工厂。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医药企业奔赴非洲投资设厂,既帮助这些非洲国家提升本土制药能力,也为当地培养更多行业人才,长效赋能“非洲药、非洲造”,搭建“健康丝绸之路”,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走进非洲 造福当地
非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非洲99%的疫苗、70%至90%的药品和医疗设备需要进口。不少非洲国家一直为药物短缺所困,即便是每日使用的生理盐水也常依赖进口。医疗卫生合作是中非合作重点领域,中国药企为非洲患者带来福音。
2018年10月,三圣药业有限公司在埃塞投产。三圣药业总经理江智文介绍,企业目前年产大输液1000万袋、小水针3亿支、固体制剂50亿片。其中大输液以氯化钠、葡萄糖等基础输液为主。柳叶刀综合医院的大输液药品,很多都来自三圣。
近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蒂鲁内什-北京医院,中国医生与埃塞医生为当地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新华社发(天津市眼科医院供图)
“公司生产的都是埃塞市场需要的药品。以前当地药品大部分靠进口,现在减少了进口采购,不仅节约外汇,也有利于当地基础医药工业发展。”江智文日前接受采访时说。
三圣药业技术经理卡萨洪·阿莱穆告诉记者,去年他的妹妹产后大出血,医生给她用了中国药企生产的药品,把她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许多中国药企走进非洲,扎根当地。在西非国家马里,人福非洲药业于2015年在巴马科建成投产,成为马里第一家本地化药厂,也是西非地区建设标准最高的现代化药厂。时任总统易卜拉欣·凯塔曾评价说:“这个中国药企让马里人民受益,帮助我们获得自主生产药品的能力,结束马里不能生产药品的历史。”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4年世界疟疾报告》,2023年全球疟疾病例中,约95%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在西非国家科特迪瓦最大城市阿比让附近,集药品研发、制造及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复星医药科特迪瓦园区正在加紧建设,一期项目预计2025年竣工,将主要生产抗疟疾药物和抗生素。
除了药品,医疗器械也是非洲所急缺的。去年3月,中企投资建设的福凯医疗(肯尼亚)工厂在肯尼亚塔图工业园正式投产,主要生产医用一次性手术衣和外伤护理产品。
新冠疫情期间,华大基因在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加蓬、多哥、坦桑尼亚等国建设“火眼”实验室,中非技术人员共同操作,识别病毒毒株、检测核酸样本,为非洲抗疫贡献力量。去年华大基因还在卢旺达开展宫颈癌筛查项目,帮助当地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授人以渔 前景广阔
要实现医药生产本地化,人才培养是必要环节。“我们和当地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选拔药学系学生去成员企业实习、接受培训,他们回国后再到科特迪瓦园区工作。”复星医药副总裁苏莉表示,园区预计将为大巴萨姆地区带来近1000个就业机会,有效促进科特迪瓦制药工业发展。
在三圣药业位于埃塞东方工业园的厂房里,现代化的生产线有序运转,非洲员工身着制服,一丝不苟地操作机器,配置和检验药品。阿莱穆加入三圣前曾在本地制药行业从业多年,他认为中企先进的制药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他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为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江智文介绍,目前三圣有约300名本地员工。“刚毕业的学生进入公司后要进行专门培训,考核通过才能上岗,这也为埃塞的基础医药工业和卫生系统培养了一批人才。”
在去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方宣布了未来3年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其中的“卫生健康伙伴行动”提出,推动中国企业投资药品生产,对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去年8月,中企非洲生物化学公司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政府签约,项目聚焦于研发和生产针对非洲地区常见疾病及新型传染病的创新药物和疫苗;9月,江苏艾迪药业、中非发展基金、南京药石科技与尼日利亚菲森药业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推进尼日利亚新建合资药厂项目。
去年10月,极嘉(北京)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赞比亚工业发展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建设霍乱疫苗生产厂。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在签署仪式上表示,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建设疫苗厂不仅提升赞比亚公共卫生能力,预防控制传染病,而且惠及周边国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从生理盐水到疫苗,从药品到器械,从设备到技术……中企在中非医疗卫生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显著提升非洲国家的药品生产能力、降低进口依赖、培养医药人才,未来更多合作项目将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