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经济参考网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首页 >> 正文

企业投资放心 群众办事省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昌平样板”实践观察
2025-01-14 记者 王恒涛 李金红 来源:经济参考报

  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塔吊林立,大型机械设备不停穿梭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新年伊始,这是记者在首都重点发展的昌平未来科学城看到的场景,这只是昌平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昌平坚持把强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围绕打造“昌通办”“昌快干”品牌,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先进产业资源集聚,成为“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凭借优良的营商环境,昌平区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落地生根。预计2024年全年GDP增长6.4%左右、增速居北京市前列;新增经营主体连续三年超过3万户;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72家、国家高新企业102家、“小巨人”企业19家,总量分别达到786家、2046家和79家。

  “昌通办”: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提供服务

  腊月寒冬,占地50亩的爱康医疗昌北生产基地即将投入使用。这是一家集骨科前沿技术研究、创新产品开发、规模化制造和专业化营销的国际化骨科产业集团,在中国人工关节领域属于领军企业。

  北京爱康医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朝阳感慨万千,“以前生产、办公、研发零散分布于园区不同的办公楼,对企业运营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过去两年,昌平区主动谋划,协助昌平爱康医疗昌北生产基地从拿地到项目落地,一站式解决了企业发展如何科学规划研发区、生产区、仓储区及办公区等功能区域难题,确保了企业生产流程的顺畅与高效。

  这得益于昌平提出的“昌通办”,其谐音“畅通办”,是昌平区营商环境特色服务品牌,更是昌平各单位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生动实践。

  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发现,“昌通办”背后是地方政府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企业,站在“用户”角度换位思考,甘当愿当“金牌服务管家”。

  中超伟业董事会秘书何宗林对此深有感触。这是一家向客户提供一站式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支持企业发展,昌平区政府成立专项小组,将中超伟业纳入“拟上市专项服务包”支持企业,积极向公司推荐券商、会计师和律师等中介机构给予上市流程指导。

  “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何宗林说,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后,2024年8月,公司遭到供应商恶意诉讼,冻结了公司的主要账户和子公司股权,使得公司的经营受到影响。

  得知情况后,昌平区有关领导和公司同事加班加点,两小时内磋商出解决方案,并于次日到法院、供应商股东了解情况,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公司账户和股权顺利解冻。

  记者调研了解到,用心呵护企业,昌平区政府通过不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拟上市企业交流会”“早餐会”等交流活动,及时了解企业经营诉求,并安排专人反馈,令经营主体倍感温暖。不仅如此,昌平区政府积极采纳企业建议,比如将企业上市支持补贴由上市成功一次性补贴调整为分阶段拨付,更符合企业发展趋势。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昌平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先进产业资源集聚。目前,正在构建“3+2+1”现代化产业体系,“3”是指做大做强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个优势主导产业,“2”是指积极培育科创金融、科技服务两个现代服务产业,“1”是指推进文旅农融合产业发展。

  据统计,2024年,昌平医药健康产业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11.6%,小米智能手机“黑灯工厂”24小时不停运转,三一重工全球科创中心竣工,诺华可善挺全面数字化运行,机器人产业园实现拿地即开工。

图为昌平未来城。资料照片

  “昌快干”: 线上+线下“跑”出“昌平速度”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政务服务窗口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环节,是人民至上的一面镜子,是营商环境的一块试金石,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走进昌平政务服务大厅,这里通过线上“数字赋能”和线下“物理优化”,不断提升行政效能,“跑”出了“昌平速度”。

  北京冠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华用“非常震撼”来形容。“我们公司成立十年了,十年前,我们公司用了三个多月完成注册的全部流程,现在企业只用一天,不用出这个门就能拿到营业执照,这十年里的变化确实很震撼。”

  昌平区政务服务集成改革、“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正深入推进,将过去要“事事分办”的项目整合为一件事,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免于提交、能够通过数据共享核验的事项免于提交证明材料、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免于提交实体证照,逐步实现一件事情、一个窗口、一次办成。目前72个场景已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区上线,在全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落地,实现了“一表申报、一套材料、一次办结、一次提交”。

  不仅如此,昌平在线上积极主动探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不断赋能行政效能。北京市昌平区税务局组建了一支13人的“智税”团队,将多年沉淀下来的“治税数据”研发创新出“昌·听”诉求数据分析模型,实现了“数先辅税、税来辅政”的路径升级。

  记者看到,该模型不但能实现税费服务流程,还能结合诉求类型、诉求频率及语言中的情感偏向,将主体以及自然人综合得出一个情绪指数,以正或负的幅度来表征诉求人的情绪状态。通过“情绪预警”提前预判等级风险,避免转为投诉甚至信访,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线上和线下有效结合,昌平围绕提出的“昌快干”优化营商环境品牌,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记者调研发现,“昌快干”背后逻辑是将政务服务窗口,从有形的窗口,变成有形窗口和无形窗口并存;从固定的窗口,变成固定窗口和移动窗口并重。以此来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更好发挥“总客服”作用。

  昌平区级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工作人员介绍,过去一年,昌平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全市首个行政检查“白名单”,在全市率先实现个人股权转让“一窗通办”,“昌能驿站”挂牌运行;兑现惠企政策57项,新增减税降费超20亿元,落地注册资金亿元以上项目135个,新增亿元税收楼宇6个。

  不仅如此,在2024年再次创下多个北京“首个”“首创”:在北京率先推行个人股权转让“一件事”,办理速度提升至“即税即证”;打造北京首个工伤“一件事”服务样板间,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及待遇支付于一体;建立北京首个远程异地分散评标室,确保专家独立进行项目评审;在全市率先落地“抵押即交证”项目,满足企业抵押融资需求。此外,拿地到实质开工用时多次刷新全市纪录,开出北京首张经营主体专用信用报告,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实现全流程电子化。

  “昌心干”:主动靠前送服务 矛盾化解在源头

  营商环境好不好,要以企业和群众的真实感受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问需于企,直击痛点,解决问题。

  作为“亚洲最大社区”的“回天地区”,在63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上,常住人口就有85.1万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约1.35万人,是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的10倍左右。上学难、就医苦、出行烦、治安乱……这里群众的诉求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4年是纵深推进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回天社区从“细胞之治”助力“回天之治”。位于天通科技园的昌平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回天地区服务站便是最好的生动实践。

  “这里正是回天地区的中心区域,小微企业众多,关于人社服务的需求也很多,这也是我们把服务站建在这里的原因。”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劳动关系科冯雪飞介绍,服务站在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前移、投诉举报处置融入调解机制、职业技能培训、用工指导服务、开拓就业岗位等领域发挥联合建站优势,并依托电子劳动合同服务及时发现用工隐患,提早介入调解调处,真正做到源头治理。

  “各类政策不仅要入企业眼,还得入企业的心。”昌平区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社保中心组织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点对点宣传社保政策,并依托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业务沟通群等平台推送《优化营商环境6.0》等政策解读内容,确保企业群众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

  源头让企业和群众放心,居住环境也得让企业和群众安心和舒心。如今,走在昌平的大街小巷,看到的是焕然一新的老旧厂房变身产业高地,感受到的是商业街区改造后的繁华与便利。走进正在建设的未来科学城生态休闲公园东小口片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这里,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空间。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场地,是运动爱好者挥洒汗水的好去处;广场舞场地则是老人们展示活力的舞台。

  “让群众办事省心、企业投资放心、市场经营舒心,让全社会感受到优良营商环境的春风暖意。”昌平区发改委主要负责人说,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昌平区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兼顾扩大绿色空间与提升服务功能,致力于提高市民福祉,使百万亩造林工程成为造福市民、富强农民的关键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期待。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条永攀高峰的路上,昌平披星戴月、步履铿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