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专家座谈会在东北大学召开。与会专家表示,解决东北振兴的核心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走改革开放之路是东北振兴最根本的出路。当前东北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夏德仁指出,东北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不仅是一个区域问题,更是关系百年变局下国家安全和实现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全局问题,解决东北振兴的核心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走改革开放之路是东北振兴最根本的出路。针对东北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夏德仁建议,一是全力打造东北地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东北地区产业创新的强大动力;三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东北地区体制机制转型;四是以高水平营商环境建设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实践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正视经营主体、要素市场、统一市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尽管东北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取得较大提升,但在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打破地区行政分割等方面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因此,如果东北地区能够在经营主体平等竞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打破城乡和地区行政分割等方面深化改革,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将极大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进程。
辽宁省政协原副主席武献华指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市场经济作为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体制,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了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最大化其功能,必须充分重视政府的作用,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作用。当前,东北振兴发展势头良好。按照中央部署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有为政府建设不可缺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装置布局上的协同作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里体现了一种平等和公平精神。当前,东北地区存在国有经济比重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因此,他建议东北地区应明确提出三条方针:一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动力;二是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三是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此外,他还建议,东北地区应该进一步给予市场更大的自主权和活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飞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东北需要适应新形势,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一是要推进东北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东北全面振兴;三是将向北开放作为高水平开放的重中之重,将中俄“东北-远东”地区经贸合作作为打造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枢纽。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指出,市场经济的深度扩展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制度创新是高效率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制度融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市场深化、制度创新与制度融合,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东北三省在今年上半年振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东北经济发展向上的动力还不足,尚存在新的区域分化、财政困难、产业结构老化、新质生产力不强等问题。因此,东北地区应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抓住建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从城乡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着力,以大方向改革引领区域发展战略和具体发展策略,为东北振兴提供根本动力,实现东北局面的根本好转。
图为中国科学院空间光学系统在轨制造与集成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调试。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主任乔军指出,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筑底企稳的态势,全面振兴发展大趋势没有变,经济运行指标回稳的态势没有变,市场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的预期没有变。同时,东北三省仍然面临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规上工业经济效益不高、对外贸易指标低于上年同期、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等问题。因此,乔军建议:
一是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巩固当前东北经济筑底企稳良好态势的首要任务,下好破解制约振兴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先手棋”,打响激发市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当头炮”;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紧紧围绕“卡脖子”问题实施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东北落地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东北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聚焦先进制造业、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新能源、优质特殊消费品、食品加工业等,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谋划培育未来产业;四是注重发挥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东北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哈长沈大及蒙东地区一体化协调发展;五是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充分释放、区域大市场活力持续涌动的新机遇,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高东北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构筑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总枢纽和新前沿。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孟继民认为,东北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应围绕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发挥东北智力资源优势,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增强新质生产力主力;二是应用智能化的劳动资料,尤其是智能化工具和手段,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三是拓展新型劳动对象,打造智力支撑的新型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意产业、未来产业;四是开辟新型经济领域,加快数据、知识、创意的资产化和资本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等新业态经济;五是东北立足产业园区基础,打造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新业态经济壮大的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优化营商环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辽宁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刘始杰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正在努力前行的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给新时期东北振兴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机遇。东北地区应按照全会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坚持改革开放方向,抓住新机遇、打造新优势,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
一是更加关注和跟进中央即将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二是更加关注和跟进国企改革。东北地区多年形成的产业基础在国有企业,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企改革尤其是目前大量存在的央企所属企业,需要更好地推动“央地联动”“央地融合”;三是更加关注和跟进生态环境建设。东北的产业特点意味着在即将到来的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实现产业转型必然要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四是更加关注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东北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当前东北地区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受到高成本的制约,优化营商环境,除了加快审批速度并提供更好的政府服务外,还要更加关注产业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实体要素的优化改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笪志刚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对推进东北进一步高水平开放,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带来新机遇,需要从以下三大方面加深认知,把握机会,推进实践: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一是开放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助推器;二是开放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的标尺;三是东北振兴需要开放与现代化的双轮驱动。
东北高水平开放需要现代化思维。一是东北开放需链接现代化布局;二是东北开放需构建新质生产力;三是东北开放需服务现代化发展。
对东北进一步高水平开放的建议。一是开放意识需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二是开放产业需嵌入新质生产力元素;三是开放经济需叠加创新型合作特色。
(作者单位: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