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经济反弹需靠更积极货币和财政政策
2015-05-08    作者:唐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近日指出,今天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中国经济触底回升,短期内要靠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中长期则要看能否培育出有竞争力的新的支柱型产业。
  从去年年初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减速,政府对增长速度的下行很担忧,不断地采取微刺激、定向宽松等措施,实际上是要稳增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看起来都在扩张,实际上扩张的程度不够,甚至还在紧缩。
  新常态下我们要接受很多新特征,包括增长减速,但这不意味着宏观政策不再发挥作用,宏观政策的作用就是反周期、稳增长。目前实际利率在上升,原因就是利率下降的速度跟不上通胀下降的速度。财政政策也一样,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虽然在增加,但事实上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财政政策实际在收缩,比如控制地方融资平台等。政府在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时,一个很重要的顾虑是高杠杆率问题。本来经济下行的时候是要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稳增长,但是因为担心高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延缓了宏观政策的调整,导致增长速度下行超过预期。高杠杆率固然值得担忧,但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不能混合在一起,而是各有分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负责宏观经济稳定,宏观审慎政策负责金融稳定问题,不然哪个都做不好。
  经济增长下行到底什么时候会触底回升取决于是否有新的产业可以推动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增长。从经济结构来看,消费占GDP的比重有所回升,服务业占比也在上升。但是究竟什么产业能够支持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目前还看不出来。培育新的引导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要靠市场来做,但政府也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很多产业都是过剩产能,沦为僵尸企业,没有生产效率,迫切需要解决。
  去年初,IMF报告认为,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方案真正得到落实,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会下降0.3个百分点,但是到了2020年的时候会上升超过两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有很多可探讨之处,但是背后的逻辑很有道理。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率,推动技术进步,完全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但问题是在短期内有一些改革可能会对增长有负面作用,比如关掉过剩产能。这时候改革就需要跟宏观政策有协调。
  今天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是小周期与大周期下行压力的重叠。小周期是指短期性的因素如国际需求疲软引起的变化,而大周期则是产业变迁引起的变化。小周期的变化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对冲,但并不会改变大周期的压力。所以,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能触底回升,短期内要靠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长期要看能否培育出有竞争力的新的支柱型产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林毅夫:"十三五"经济增长目标宜定为7%
· 新常态经济发展动能正在汇聚
· 中国经济展现温和增长
· 中国经济有能平滑下行周期的强大潜力
· 实现绿色发展须经济系统生态化
 
频道精选:
· 【思想】环境治理首先要政绩观“绿化” 2013-06-14
· 【读书】从IT到DT 2015-05-06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改革推进落实遭遇“软抵抗” 利益固化现象浮现 2015-05-07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