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投递成本不断增加,现行方式难以满足居民和电商快递需求。专家认为,发展以快递箱和快递站为代表的智慧快递,不仅可以解决快递业“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将引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新变革。
未来,智慧快递箱的建设只有成为公共设施,才能更大发挥在居民社区中的作用。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说,智慧快递箱应该大力推广,不仅要引导快递企业推广,更应该建设成公共设施,像报刊亭、信报箱一样,采取合理机制,成为由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给快递公司和百姓使用。
中国快递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惠德说,社区中的“智慧快递站”可以24小时为居民提供服务,不仅减少快递员投递等待带来的交通拥堵,未来还可以变成独立的智能账户,市民在家中就可以完成所有快递业务操作及其他社区服务。
从长远看,智慧快递可以解决当前投递面临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最后一百米”难题。不过,智慧快递距离真正发挥作用仍需克服两个困难。
一方面,初期需保障“智慧快递”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马军胜说,当前活跃的快递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高导致利润微薄,而各地各级政府又不愿意主动投入资本。因此,政府如何保障“智慧快递”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成功的关键。
另一方面,与电动汽车充电桩进小区难一样,“智慧快递箱”或“智慧快递站”要想安装或进入物业小区,也遭到不少阻挠。
据介绍,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快递需求,调节当前快递业发展面临的种种矛盾,积极建设发展“智慧快递”成为必经之路。当前“智慧快递箱”已成为市场推动“智慧快递”的发展先锋,但如果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规划,未来将面临建设标准混乱、管理缺位、信息泄露等一系列问题。
多位专家认为,未来应从顶层设计考虑,将“智慧快递”的发展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在快递需求旺盛、业务量高速上涨时,应尽快将“智慧快递”打造成我国快递业实现长远发展的业务模式。
李惠德建议,政府可将建设“智慧快递站”的规划融入居民社区、公司单位的规划,成为社区综合性服务的功能之一。目前我国已公布多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一些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小区,可在规模性建设前,把“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功能融入“智慧快递站”,未来随着快递需求和电子商务发展,还可不断扩展加入冰柜冷链、自行车零配件等综合性投递和社区服务平台。
有专家称,应由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智慧快递箱”这类自助服务设施布放标准和规划。将快递业自助服务设施的布放作为政府公共事业的一部分,确定自助机具产品标准、确定自助机具布放范围和数量、确保自助机具布放位置和安装条件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使智慧快递自助设施像信报箱一样,成为社区必要的生活设施。
“如果没有标准而混乱建设,很可能会出现管理困难和缺失以及出卖其他公司或用户信息的情况,把好事变坏事,所以政府应该事先制定相关标准。”有业内人士称。
同时,可以由几家规模以上的快递公司牵头建立“智慧快递站”管理公司,与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建设相配套。根据我国快递公司体量,数家规模以上公司即可覆盖全行业80%的业务量。李惠德认为,组建运营后最终相关功能可交给社区统一管理,既增加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安全性,又考虑到小区的协调美观。
另有专家建议,可以由住建部门在新建小区规划中配置一定大小的预留空间。同时,在老旧小区中,可以利用现有空间,在资金政策合理配套中,以增加适当的使用费用的方式,不占用过多财政资金投资。智慧快递站的建设,将有效解决就业、环境、资金、社区安全及快递业发展瓶颈等问题,未来可满足消费者和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不仅收寄投递,还可以进行网上网下结算、代收货款、代收水电煤气费等。
(本稿件由记者刘国政、扶庆、郭宇靖、叶锋、李芮、周青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