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4月18~20日在上海举行。在这个论坛上,各路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围绕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均有发言。
在诸多的观点和意见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的发言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表示,在增长速度减缓以后,如果还是不顾一切地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就会使城镇化脱离经济发展的节奏,出现有房无人的“鬼城”。他警告说,现在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
作为政府官员,杨伟民的警告其实还是显得颇为节制。从过去已经公布的相关报告来看,那种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超前规划各种工业园区、开发区和新城区,以致造成很多“空城”的情况,并非仅仅是个别地方所为。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被寄予厚望。很多人相信,新一轮的城镇化,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这样的厚望与期许大体是没有错的。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些距离,新型城镇化的愿景很美好,这个过程却未必一帆风顺。所谓“空城”、“鬼城”的出现,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
这种运动式的城镇化为什么在多地出现?考察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一是某些地方官员急功近利,只看眼前利益,没从地方长远发展考虑,违背发展规律,以致政策选择短期化、功利化;二是政绩观念有偏差,造城运动似乎容易在短期内出政绩;三是“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大干快上”房地产符合这种思维模式—其结果,某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迅速形成规模的扩张,拉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数据,但城镇化的质量不高,甚至隐含着严重的问题。
如此,在城镇化建设已然起步之时,确实需要及时排除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问题。“空城”、“鬼城”的出现,也是在提醒人们,千万不要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后果很严重。新型城镇化固然要有规划,但更是一个自然过程,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天的建设者,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历史感和足够的耐心。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个规划,建立于对过去城镇化经验与成绩的基础之上,也是针对未来的审慎安排。规划既定,自然要努力去实现,但这个过程,绝非一哄而上,盲目推进。
同样是在这两天的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经济学家周其仁称,用计划体制解决城镇化问题一定输得很惨。他是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指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到底,土地的城镇化必须和人的城镇化相匹配。城镇化的进程,要和工业化的进程相匹配,也要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匹配。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这些方面曾有不少问题存在,以致建设过程中“打乱仗”的现象间或出现。
新型城镇化定然是人的城镇化,这一点,过去已经谈论甚多,不作展开。同时,城镇化的过程,倘若缺少产业支撑,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而若过多依赖“土地财政”,则更是对过去发展模式的生硬拷贝。城镇化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也不能脱节。“空城”、“睡城”大有问题,“打乱仗”同样也不行。
无论如何,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成为一个“野蛮生长”的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日前的一个调查值得重视。这个调查显示,90%的地级市正在规划新城新区,部分城市新城总面积已达建成区的7.8倍。也就是说,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名义之下,接下来的一轮“造城运动”有可能以相当的速度铺开。在此背景下,杨伟民们的警告也就显得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