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企业逐步渗透并进入家电行业,整个家电市场掀起了一股互联网转型的热潮,这从刚刚结束的家博会上便可以看出端倪。目前家电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意味着什么,未来整个产业该如何向互联网转型?《经济参考报》记者对此采访了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先生。
智能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经济参考报》:目前家电行业掀起了一股互联网化转型热潮,在刚刚结束的家博会上,各大厂商均推出了不同的智能家电产品,如何看待这种产业转型?
罗清启:智能化肯定是未来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智能产品的推出并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驱动企业发展的手段。未来家电产品必须变成一个“网器”,因为这些产品不再是单纯要为用户提供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完成从功能型到服务型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衡量产品价值需要用互联网的新标准,优秀的产品除了能给用户带来更加便捷体验之外,还需要具备提供黏性服务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家电产品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用户现实的功能型需求,也就是用户对家电产品本身属性的需求,在这方面如何不断优化技术解决用户当下的使用难题;二是用户的增值型需求,在未来家电全面转型“网器”的支持下,用户可以通过这些“网器”享受到各种推送的信息,从而享受到一种全新的智慧生活。
陷入互联网转型误区
《经济参考报》: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行业企业都推出了相关的智能产品,同时很多企业也发布了相关智能战略,在这种行业背景下,业内有舆论称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了互联网思维,现实情况是这样吗?
罗清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多数智能产品在本质上还是将传统的产品接入了互联网,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互联网化的产品。应该说,将家电产品接入互联网显然比传统家电更具互联网思维,但这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而只能看做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显现特征而已。
互联网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对家电企业来讲,就是要与用户、产业链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一个平台化的利益共同体。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将用户纳入到企业体系之中,在互联网思维下,用户不仅只是企业产品销售环节的参与者,而是能够参与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过程中,转化为企业的“创客”,而这一切又都是基于一个完整的数据与交互平台。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业内出现的产品,基本上还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所以说,如果单纯用是否推出智能产品衡量企业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显然是一种评价误区,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必须实现开放,特别是对用户开放,并能够形成持续交互平台,与用户建立具备黏度的关系。
未来企业无数据难生存
《经济参考报》:在互联网时代,整个家电业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用户以及产业生态的变化,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随着互联网企业切入家电行业,整个家电市场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那如何判断未来的市场格局?
罗清启:互联网企业涉足家电领域带来的最大变化不是体现在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产业发展逻辑上。互联网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与传统制造企业的差异,他们的发展思维是互联网化的,经营逻辑更是互联网化的,能够借助社会力量为用户提供服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当前家电企业加速向互联网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要判断未来的产业格局,首先要弄清楚未来的产业发展逻辑,我认为未来产业分工不再局限在产业链分工上,而应该分化成创造需求的企业和满足需求的企业,在这种新的分工体系下,创造需求的企业显然要占据整个产业格局的主导位置。创造需求的企业在经营逻辑上将实现颠覆,从以往单纯制造产品的企业转变成一个数据公司,能够在企业、用户之间通过设备端和服务流形成平台生态,从而最大限度地掌握用户需求。所以说,打造通讯网络生态并把握用户需求将成为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首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