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贴缘何钟爱上市公司
2014-01-22   作者:记者 罗政 杜放/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已不是秘密,一些上市公司依靠政府补贴成长起来的故事,也为投资者耳熟能详。然而,地方政府为何热衷于补贴上市公司?
  《经济参考报》记者剖析相关个股发现,有的上市公司因存在“壳资源”价值而获得紧急输血,也有一些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引资竞争中争取到最佳的外部资源。还有一类上市公司,因为特殊的产业属性,享受着国家和政府稳定而持续的支持。

  三安光电:地方引资优惠中壮大

  对于上市公司三安光电来说,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实现自身的持续扩张,并保持了盈利的常态。
  2010年1月,三安光电和芜湖市政府在合肥签订了《三安光电芜湖光电产业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三安光电落户芜湖,安徽省特别是芜湖市政府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一方面,在园区土地协议转让方面,为公司提供多种便利;另一方面,将按照公司购买美国Veeco和德国AIXTRON AG公司MOCVD设备的进度给予相应比例的补贴。
  尽管补贴存在市场引导作用,但由于民用LED市场迟迟不能打开,政府采购在公司的终端产品销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譬如,根据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与公司的协议,2010至2012年芜湖市每年将向公司采购2亿元大功率LED路灯。 
  除此之外,公司还曾收到“科技三项”财政补贴、项目贷款国家贴息补助等。
  对于地方政府这种通过优厚的财政支持吸引企业落户的行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认为,这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地方工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普遍做法,而三安光电则是综合了工业用地优惠、直接财政补贴和地方政府采购等地方政府引资手段的一个典型。
  据介绍,LED芯片行业同样属于“重资产”行业,其行业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来自政府的支持才能迅速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摊低单位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正是在各类优惠引导政策的全力支持下,安徽三安光电迅速成为集团下属的最大子公司。据2012年公司年报显示,安徽三安光电的营收已经占到集团全部营收的83%,盈利占比也超过50%,俨然成为上市公司的核心力量。

  *ST南化:突击输血缘于“保壳”

  *ST南化原名南宁化工,主营业务为氯碱类基础化工产品。在国内氯碱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公司2011和2012年分别亏损2.1亿元和2.8元亿。考虑国内化工行业仍然处于去产能周期中,仅依靠公司自身的经营,公司如果无法避免继续亏损的尴尬,将面临退市风险。
  2013年11月29日,公司发布公告: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工作会议讨论决定,予以公司2.9亿元经营性财政补贴,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正是这笔救命钱,使得公司躲过一劫。
  类似的状况在该公司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和2009年,公司均出现严重亏损,2010年11月23日,南宁市政府给公司输入财政补贴款3.3亿元,使得公司当年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勉强转正为1200万元。
  时隔三年,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但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次南宁市政府的紧急输血是另有考虑。
  “氯碱行业已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地方政府其实并没有兴趣保公司。”然而,南宁市国资委已于2013年8月和北部湾集团签署了收购报告书,转让其所持有的*ST南化32%的股份。如果因为公司被暂停上市,该股份转让进程也将受到牵连。显然,年末的紧急输血,其实是为了“保收益”。
  因此,即使处于产能严重过剩、不受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ST南化因为其特殊的背景,依然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援。

  机器人:国家出钱公司出力

  2014年1月10日,上市公司机器人发布公告显示,沈阳市财政局向公司拨付851.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沈阳新松浑南智慧产业园”项目的基本建设。850万元的补助对于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大数目。WIND数据显示,实际上,公司上市以来共有13次额度较大的政府补贴,超过千万元的至少有8次。
  《经济参考报》记者查阅公告发现,机器人收到的财政补贴,多以科研项目的配套资金为主。2009年,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项目,公司的《IC装备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系列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央配套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5864万元;另外,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曾5次予以公司总计1.35亿元的财政补贴。
  不过从财务数据看,机器人一直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营收规模从2009年4.66亿元增至2012年的10.44亿元,利润规模从2009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08亿元,股价也上涨了近三倍。
  不过,一方面,公司利润中40%左右来源于政府补助;另一方面,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取得的现金流入,目前还不足以覆盖投资活动上的现金流出。数据显示,公司2009年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6.17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机器人属于智能装备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新兴行业之一,对公司的政策性补贴符合国家战略的大方向。某券商机械行业研究员表示,尽管机器人的产品线中,一度只有工业机械臂等少量品种盈利。但要注意到公司还承担了国家多个科研项目。仅凭自身的经营,公司很可能无法支撑起庞大的研发投入,补贴具有一定合理性。
  尽管“国家出钱,公司出力”的发展模式,也是当前资本市场不少高科技企业经营的通用模式。但有专家表示,作为上市公司,依靠自身的力量独立参与市场竞争也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肯定的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层面的扶持是帮助企业快速成长的必要力量。但如果企业始终不能产生足够的效益满足经营和发展需要,补贴一停,企业就死,甚至成为财政负担,恐怕也不是政府及纳税人的初衷。”范剑勇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财政补贴不该再成“免死金牌” 2013-11-27
· [网民关注]财政补贴“乱贴”加剧产能过剩 2014-01-10
· 企业财政补贴该“瘦身”了 2013-04-24
· 税务总局:中央财政补贴不征收增值税 2013-01-24
· *ST昌九收到政府1.6亿元财政补贴 2011-12-0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