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奶源紧张,光明、三元等众多品牌的乳制品12月纷纷提价,各大城市生鲜牛奶价格涨幅达到10%。面对凶猛的奶荒,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国英表示,中国乳业的根基在农民,而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则需要与农业改革齐头并进。
党国英9日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的《食品安全与农业改革》研讨会上表示,造成中国和荷兰等乳品业发达国家显著差距的原因是农业经营模式。我国乳品业的牛奶生产模式是“公司加农户”,企业压级压价,奶农降低质量的矛盾突出,近年来中小奶农纷纷杀牛卖肉,退出牛奶生产。
党国英建议,中国乳业要突破当前困境,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励土地适度集中,才能便于奶农采用规模化的家庭农场高效率生产乳品。
“在我国近期发生的‘奶荒’背后,依然存在着由于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滞后而产生的隐患。”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认为,在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中,任何外部的努力都代替不了企业和经济组织内部的自律。全球著名乳企,菲仕兰坎皮纳的合作社一体化模式中,就有一套奶农、合作社、乳品公司职业经理人三方制约的自律机制。合作社组织是奶农自发自愿组成的自我管理组织,其能够实现多数诚信经营奶农对少数不合格奶农的监督,除此之外,奶农们还能对职业经理人过于激进的经营策略纠偏纠错。
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肖知兴认为,荷兰和中国都属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珍贵的国家,乳品产业中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远远高于奶牛养殖。因此,中国的乳业合作社也需要探索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使奶农可以足不出户获得农业生产以外的利润,为家庭农场的科技进步输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