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日前发布公告,承认有少量进口菜籽油违规流入国库。
对于中储粮的公开表态,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不仅局限于四川、湖南、湖北三地,江苏、安徽等地国产菜籽产量很少,这些地区收储的菜籽油也需要调查是否有进口菜籽油冒名顶替。
业内人士认为,中储粮近年来是油菜籽临时收储的主体,国家耗费了大量资金,实际上临时收储并没有起到保护油菜籽种植的作用,油菜籽种植面积明显萎缩,政策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
数据遭质疑
中储粮的公告显示,仅有少量进口菜籽油进入国库。中储粮称,8月末以来,中储粮总公司通过临储菜籽油验收检查、专项检查,以及财政专员办等有关部门的检查,对临储菜籽油收购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此次检查在湖北、湖南、四川三省共发现3个方面问题,涉及企业16家。其中,违反收购政策,将进口油菜籽掺入临储库存的企业2家,湖北一家企业掺入994吨进口菜籽油,湖南一家企业掺入483吨,两家企业均为委托收储企业。
以上述口径计算,仅有1477吨进口菜籽油流入国库。对于这个数字,业内人士表示存疑。今年5月,2013年国家临时存储菜籽(油)收购工作启动,收购执行区域为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市)。
上述人士说,现在江苏、安徽等地油菜籽种植很少,这些地区也收购油菜籽,使用进口菜油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也需要核查。
该人士还指出,一些地区使用进口菜油冒充国产菜油的比例达到九成,并不夸张。根据中储粮的公告,1477吨进口菜油与今年全部收购量约170万吨菜油相比,比例只有千分之一左右。
本报此前报道,今年油菜籽的托市收购价格2.55元/斤,加工成菜籽油折合每吨1万元以上,而眼下国际市场上的菜籽油每吨在8200元左右,内外价差每吨约2000元。这是一些不法单位使用进口菜油顶替国产菜油的最大动力。
进口菜油多使用转基因油菜籽,但是多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转基因主要是存在于蛋白质中,无论是通过压榨还是浸出工艺制取的菜籽油,仅在粗制油中有DNA残留,精炼后的菜籽油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和维生素,检测不出转基因成分。从食用油来说,是不是转基因原料,两者之间是没有差异的。
油菜籽临时收储漏洞频出
进口菜油流入中储粮的背后,业内人士说是进口油菜籽在中国市场步步紧逼,而国产油菜籽日渐萎缩。美国农业部今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2013市场年度,中国油菜籽产量1400万吨。
但是这一数字被认为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上述人士说,国内一户农民平均拥有的土地只有4~5亩,种植油菜籽的全部收入顶多只有几千元,这点收入一个人出去打工一个月就挣到了,种植油菜籽对农民很难有吸引力,湖南等地的油菜籽产量下滑明显,抛荒的面积不少,现在国内实际的油菜籽产量只有600万吨左右。
另一位分析人士说,现在油菜籽主要是进入国库,市场流通的量不多,今年油菜籽临时收储的目标是500万吨,加上市场的流通菜籽,估计国内菜籽产量也就在800万~900万吨之间。与往年相比,大幅下滑。
大量国产菜籽以高价菜籽油的形式进入国库储存,仅有少量能回到市场流通。本报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开始,累计到现在临时收储的菜籽油拍卖出来的总量约140万吨,估计国家手里还有临时收储的菜油500多万吨。
业内人士介绍,2010年收储的菜籽油,成本在每吨1万元左右,而现在菜籽油的市场价格只有8000元上下,加上存储多年,临时收储的菜籽油拍卖因此问津者不多,多存一年,国家又要多付一年的保管费。
中储粮挑头的油菜籽临时收储漏洞不少,成本高昂。中储粮在此次发布的公告中承认:检查中还发现收购政策执行不严格、基础管理薄弱和不规范等问题。
上述人士还称,国内有人建议改革以目标价格价差的形式代替临时收储,即农民按照市场价销售,国家将差价(市场与调控目标价之间的差额)直接给农户,不过这种方式操作起来财政成本太高,而且容易造成虚报。还有人建议,油料作为非主粮品种,只要政府做好储备调控,主要依靠从国际市场进口,但是罔顾粮食安全的帽子谁也承受不起,国产油菜籽现在可谓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