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淮上古城呼唤中国经济第四极
2013-10-09   作者:冯诚 周国洪 董俊 田雪亭 桑绍淮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淮安市区位图

  淮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交汇点,市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淮安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岩盐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凹凸棒土储量占全球50%。早在史前时期,古淮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明清鼎盛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2001年由淮阴市更名而来,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
  今年上半年,淮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财政总收入265.4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33亿元,分别增长13.4%和15.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34亿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93亿元,增长12.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13357元和5894元,分别增长8.9%和12%。

  一个城市的兴盛往往与河流密切关联。正如京仁运河之于首尔、伊利运河之于纽约,当代诸多国际大都市的崛起,均与当初运河的开凿疏浚、综合开发密不可分。淮安,因淮河而得名,素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美誉。自隋至清末,淮安一直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一度见证了南船北马、商贾云集的辉煌,千百年前便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盛的区域中心城市。
  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战乱频仍、黄河泛滥,淮河、京杭大运河日渐淤塞,水运被公路、铁路运输所替代,运河经济走向衰落,淮安的发展也一度归于平淡。改革开放以来,经几代淮安人不懈努力,淮安又站上了新的历史坐标,如今已成为区域交通枢纽、江苏北部重要中心城市。
  尤其在近几年来,淮安开始领头书写“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这篇宏大文章,力图重归往日的荣耀。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缘区位和历史传承,造就了淮安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千年运河造就的繁盛都市

  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的第一凿开始,淮安就注定会描绘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商贸风情画、一部璀璨夺目的运河史。
  公元前486年,夫差为北上争霸,下令开通邗沟。邗沟南起于扬州,自长江引水北流,绕经一系列河流湖泊,以人工渠相连,到末口在淮安北入淮河。由此,淮安城便与运河结下了缘分。
  历史慢慢淌过了一千年,到了隋唐五代,淮安长期处于安定环境,经济开始持续繁荣。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在淮安开运盐河,盐运由此兴盛。
  及至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广下令重修邗沟,并赐名山阳渎。《隋书高祖纪》记载:“开皇七年,开山阳渎以通运漕”,《资治通鉴》记载:“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皆为此。隋文帝之子隋炀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下令开凿贯通南北二千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尽管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黄淮、江淮的水路交通。一时间,淮安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商贾云集,富甲江南。
  历史又过了一千年,到了明清鼎盛时期,淮安成为河、漕、盐东南三大政的枢纽重地,朝廷在此设立南河、漕运两位总督,“天下九督,淮安其二”。在这一阶段,淮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均达于极盛。勘察河工之官船、驳载万担之漕船、歌舞升平之盐商花船,往返川流不息。
  这一时期的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仕商云集,管弦盈耳,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这里商铺、旅店、茶馆、酒楼、戏院、书场林立,呈现一派“市不以夜息”的繁盛景象。此时的淮安城区,沿运河呈带形绵延数十里,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京杭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

  苏北崛起的一座区域中心城市

  古老淮河依旧在静静地流淌,默默见证着淮安的历史变迁。
  近一个世纪以来,帆樯如林的漕盐盛况已不再,淮安似乎如梦般地告别了往昔的鼎盛与传奇、繁华与富贵,经济社会发展一度陷入沉沦。
  改革开放大潮的激昂乐章再度唤醒淮安,这座城市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春天。经过30余年的持续建设,一座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已重新崛起于江苏北部。
  淮安已成为长三角北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如今,京沪、宁连、徐宿淮盐等高速公路在淮安交汇,京杭大运河、淮河、盐河等多条航道汇聚于此,加上新长铁路、淮安机场……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水运、铁路、航空并举的立体化大交通网络。目前,淮安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804公里,位居江苏省前列;通航总里程达1500多公里,现有生产用码头泊位432个、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超6000万吨;内河急装箱年运量突破5万标箱,占江苏省内河运输60%的份额。优越的交通区位,吸引众多要素资源在此集聚,物畅其流、商贾云集的盛况,再度在淮安展现。
  淮安市已成为一座快速崛起的工业新城。该市重点培育的盐化新材料、特钢、IT、食品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台资集聚高地加速隆起,成为继深圳、东莞、昆山之后的大陆第四大台资高地,形成了具有淮安特色的工业体系。目前,淮安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万多家,往日工商业繁荣景象再度回归。
  淮安已成为一座秀丽宜居、商贸繁盛的生态水城。在淮安这座以水为根的城市,水域面积占整个市域面积的1/4,被誉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淮安6个区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乡镇创建全面推开,新增1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新创了286个市级生态村。花园城市建设也不断推进,通过建设大运河景观提升工程等,新增绿地面积150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达39.8%。
  2011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这不仅是江苏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也为淮安新一轮跨越发展明确了方向。
  目前,淮安市已初步奠定构建中心城市的基础:成为江苏经济增长新引擎;三次产业结构由十年前的30.3:40.0:29.7调整到12.9:46.3:40.8,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005年的20倍;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基础奠定;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大旅游建设实现突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以年均20%以上增速发展;生态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数据显示,淮安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江苏省前列。2012年,淮安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位列全省第2位,服务业增加值增幅位列全省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增幅位列全省第2位。此外,截至目前,淮安已累计批准台资企业近千家、到账台资近100亿美元,成为全国四大台资集聚高地之一。

  淮河生态经济走廊驱动中国经济第四极

  早在2005年,淮安市就把发展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了淮河流域,最早提出以淮安、蚌埠为双核,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发展构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位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豫、皖、苏、颚、鲁五省40个地级市,流域总人口1.72亿人、耕地1.9亿亩、地区生产总值1.73万亿元。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分析认为,淮河流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镇化却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在淮河治理上就有了很大投入,但始终以防汛为主,从发展和综合开发利用角度考虑、规划得不够。
  随后的数年里,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发改委等部门频频接触,共同沟通、研讨淮河流域的联动发展。
  2012年初,淮安市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担“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先导区”研究课题,对淮河进行全流域系统规划。课题由经济学家、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任组长,耗时近一年,自淮河源头至入海口,途经1000余公里,深入进行调研论证。通过调研,课题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材料,更为淮安、蚌埠、信阳等淮河流域城市的迫切发展愿望所触动。
  在郑新立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带接连崛起,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但作为我国重要河流之一的淮河,却作为被遗忘的角落而存在,所流经的五省都没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淮河沿线。
  “山东把发展重点放在青岛等沿海一带,河南把重点放在郑州工业城市群,江苏把重点放在长三角,而淮河所处的五省交界区域是经济洼地,工业发展水平均相对较低,这也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郑新立如是分析道。
  专家组研究认为,从淮安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规模来看,它应该成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最大的中心城市,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辐射和带动作用。
  淮安市市长曲福田介绍,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牵头完成的《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13-2030)》(建议稿),“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一旦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河的防洪、灌溉、航运将得以统筹谋划建设,淮河将成为辐射1.72亿人口的国内第三条黄金出海通道;沿河建设的公、铁、空、管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也将大大促进沿岸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整合淮河流域的资源配置,淮安丰富的盐、凹土资源,将能和蚌埠的煤炭、盐城的风电资源等互为补充和配套,建设新材料、现代化工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聚集区。同时,淮河流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17%、商品粮占全国25%,依靠创新驱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将有利于打造具有淮河流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化农业先行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10到20年,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发展潜力将会迸发,淮河流域投资将达数万亿,成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曲福田介绍说,“这里还将为整个淮河流域提供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开辟一个支撑腹地,为泛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姚晓东表示,一旦这个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付诸实施,其辐射带动范围,将远远超出淮安、蚌埠、信阳三个核心城市,其建设规模之大、受益人数之多、经济生态效益之好,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淮安干部财产公示具有破冰意义 2012-07-17
· 富士康投2.1亿美元在江苏淮安建苹果生产线 2012-05-22
·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淮安实践 2011-11-29
· 淮安试水著名商标质押贷款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2009-12-08
· 淮安模式或可“救活”经适房 2009-06-2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