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淮安紧紧围绕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的宏伟目标,严格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增长的总体要求,以平安淮安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发展,以法治淮安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跨越,积极探索具有淮安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以改善民生为基点
淮安始终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期盼的民生实事抓起,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提升居民收入。开通绿色创业通道,落实各项创业政策,全面推进全民自主创业活动,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二是优化公共服务。率先建立农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城乡“尊老金”制度,实施“万人助保工程”,城乡低保在应保尽保基础上补贴标准提高一倍以上,建立完善共有产权房等住房保障机制。三是改善人居环境。生态淮安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工程,建立乡镇长效环保管理机制,6个县(区)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
以民主法治为路径
近年来淮安抓住公正司法、依法行政和普法宣传这三个关键环节,深化法治淮安创建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规范调整各类社会关系。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法制化进程,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重大决策、项目的全覆盖。推进教育、社保、环境、助残、法律援助、农家书屋等法治惠民工程。建立“法院开放日”制度,实现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六个方面全面公开。实施“四抓四带动”工程,开通“淮安普法网”,通过提升公众法律素养规范公众社会行为。
以道德建设为抓手
近年来淮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组织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纪念活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通过深化“城带乡、创文明、促和谐”活动不断提升全市公民素质。
以抓本治源为重点
市领导挂钩联系基层、市直部门挂钩帮扶服务,每年组织500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三进三帮”活动,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加强书记、市(县、区)长网上信箱、政府12345服务热线等社情民意“直通车”建设,市、县(区)政府门户网站均设立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市、县、乡、村四级大调解网络全面形成,依托乡级政法综治中心设立群众诉求受理和权益保障服务站,基层调解组织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显著提高。优化大调解与诉讼、检察、公安110、“六大维权中心”的对接机制,定期组织社会矛盾大排查活动,抓早抓小抓苗头,排解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纠纷。
以无缝覆盖为要求
按照严打斗争常态化工作思路,针对不同时期的治安特点,组织开展“冬季严打”和“夏季严打”两个百日行动,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态势。构建重要目标以武警为主、重要路段和区域以巡警和保安辅警为主、社区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主的大巡防工作新模式。成功研发智能调度平台,技防乡镇规范化运行率、公共复杂场所和重点要害部位技防建设率均达100%,技防入户工程建设全面推开,顺利通过全国首批科技强警示范城验收。
以服务先导为原则
在苏北率先建立外来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机制,基本实现外来人员到淮三日内基本信息采集率达95%、一周内基本信息输入率达100%的目标。定期开展外来人口服务管理面对面对话活动,协调做好流动人口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服务工作。突出环境优化、思想教育、重点帮扶等三项重点,开展“青少年零犯罪乡镇”创建活动,建立了具有淮安特色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体系。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率、帮教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模式,五年来全市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持续走低。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管理,在全市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规模企业全面建立专门的综治组织,创立了“园区集中”、“单一创建”、“企业协作”、“企地共建”等新经济组织平安建设模式。
以重心下移为导向
坚持政策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投放、管理关口向基层前移,推动力量在基层集聚、问题在基层解决。以基层党建工作为龙头,以三级政法综治中心创建为抓手,乡村两级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启动实施“十百千”基层综治干部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基层政法综治干部做群众工作、依法服务管理的能力。市、县(区)两级政法机关选派1647名股级以上干部担任农村平安法治建设指导员,强化基层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提升点、优化线、拓展面的要求,积极推进平安乡镇、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医院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形成积小安为大安的社会管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