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计划》),环保部则公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细则。
有博友认为,《计划》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保障措施最周密、考核最为严厉的大气治理规章。目前,治理大气污染还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等一些问题。因此,大气污染治理要通过强化问责机制、推动全民参与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并通过鼓励技术创新,使之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应强化问责机制
《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同时,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国务院与各省级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进行年度考核,进行严格责任追究。
对此,博友“潇湘九景”认为,要想让这份《计划》发挥应有的功能,真正改善大气环境,就必须加强对有关责任部门的监管和问责,彻底改变一些部门动动嘴皮子、统计一下数据就算“保护环境”的劣根性。
博友“魏文彪”认为,除了需要各地政府官员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之外,关键还在于要进一步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问责力度,令那些不切实执行有关规定,乃至保护落后产能与污染企业的官员付出沉重代价,迫使其不再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工作。
全民参与推动治理
在强化对政府部门问责的同时,还有博友认为,防治大气污染必须推动全民参与治理,减少排放人人有责。
博友“周歌”认为,要想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既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拿出应对之策,更需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各级政府还应当严控公车使用,为公众绿色出行当好“表率”。
博友“潘洪其”认为,要打赢大气污染防治这场硬仗,光靠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生产责任单位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公众、普通市民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大有可为,公众参与治理的力量和优势需要充分发挥。具体到每一个人,选择绿色出行,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使用小排量汽车,学习科学的驾驶技巧以减少尾气排放等等,都应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自觉行为。
从源头根治污染
有博友认为,大气污染的防治手段不能仅仅依赖限行、收拥堵费等措施,更要寻求新的举措,让大气污染防治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如在生产及治理领域,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从源头根治污染。
博友“刘立峰”认为,《计划》被大家称为解决“雾霾”的杀手锏。把人们从雾霾中解救出来,需要在绿色科技和清洁能源进行创新突破。
博友“强我中华2100”认为,治理空气污染要结合“三废一噪”的治理,应科学布局污染产业,控制污染产业污染排放,把“污染源头”消灭,合理控制产生污染的各个环节,建设循环利用产业。
博友“鲍晓倩”认为,当前,环境污染的原因越来越复杂,环境治理与改善涉及方方面面。只有从源头上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的决策过程之中,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通过规划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才能使环境质量真正改善,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敬请关注经济参考报法人微博,参与微话题讨论,@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