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商务部正式发布“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消息。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筹备工作汇报,并指出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 从国际形势看,美国正积极推进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贸易投资规则。从国内形势看,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各种新问题。这些中长期因素都促使中国寻求新的解决思路。 短期看,在自贸试验区接近达到国外高标准要求之后,可以带动中国与其他国家自贸区的谈判。长期看,自贸试验区最终要解决中国当前所遇到的一系列挑战,包括今后中美的博弈、中欧贸易战、新兴国家的经贸发展,以及带动周边国家的利益共同化。也就是说,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战略中的关键环节,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理解自贸试验区,不能局限于其本身,需要超越短期利益和地区利益,站在中国发展大势的全球视野下考虑自贸区的定位、探索重点和推进难点,最终聚焦在机制和体制创新上。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界对于自贸试验区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以为自贸试验区的重心在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境内关外货物自由流通”。部分地方政府仍然以旧的模式理解自贸试验区,认为中央会给优惠政策,以便带动地方经济。其实,自贸试验区在开放试验的过程中有很多风险,这些风险能否通过监管体制合理管控,需要地方政府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是试验区,在大局层面要以最小的失误、最少的损失争取和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可能各地都来探雷,所以不会同时设立很多自贸试验区。另外,自贸试验区的推广也不像某些观点预期的以城市为主,而应该是在相关行业领域试验成功后,直接在全国相应的行业与部门进行推广。因此,自贸试验区的经验必须是“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 操作层面,自贸试验区将实践十八大提出来的“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同时也为今后我国全面的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包括民营机制体制开放寻求突破。 具体而言,自贸试验区可在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政策、银行监管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甚至实施当前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劳资关系、政府采购等方面所提倡的一些高水平规则要求。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中国金融体制的创新;二是变贸易为投资,提升产业结构的创新;三是促进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监管机制的创新。最终自贸试验区将实现“四大自由”:货物流通自由;投资流通自由;人员流通自由;货币流通自由。 金融体制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试验重点。其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其中难度最大的改革就是金融体系。从国外经验看,韩国、日本的金融改革是在取得突破后才带动下一步发展,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则没有进行彻底的金融改革。他们的缺陷在于:忽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满足于现有成功;没有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对中国而言,现在正是金融改革的好时机。如果错过现在三到五年的时间窗口,那么金融将会拖累整个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没有前车可鉴,国外的金融机制也不完善,只有靠自己摸索。包括汇率、利率、银行、投融资的改革,可以全部放在自由贸易区进行试验。同时边试边监管,取得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上海必须尽快做出成效,而不能试验五到十年。 中央将自贸试验区放在上海,是因为其他地区不具备相关条件。上海有自己的优势:第一,上海有强大的经贸人才队伍;第二,上海政府现在已经意识到单靠以前的机制不能成为改革动力;第三,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自贸区对上海下一步发展有很大的促进。 上海的责任,类似于工兵部队去探雷,任务艰巨,风险很大。上海要做好自贸试验区,首先要坚持监管到位,这也是最大的风险和难点所在。具体就是,既要做到开放,敢于尝试,同时也不能乱。监管要做到两点,保住国家核心机密和依法办事,同时在其他事务上做好服务。其次,处罚要到位。自贸区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如各类投资家把上海变成“资本家乐园”,这个时候就要应对到位。第三,改革的理念要到位。也就是对于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不要畏惧,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
(文/魏建国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