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间召开的首届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上,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好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中国经济还能保持30年以上的相对高速增长。
本届论坛于8月10日至1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以“发现与预见:绿色理念下的经济增长之道”为主题,百余位政、商、学等各界代表在论坛上围绕经济、生态、城市等主题展开了讨论。
利好因素长期存在 人均GDP30年内翻两番
论坛上,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黄有光说,中国人均GDP水平还相对较低,赶超发达国家空间还很大。“如果不发生突变事件,中国经济还将继续增长几十年,速度也许是7%,也许是5%。”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中国经济平均增速接近10%,创造了经济史上著名的“中国奇迹”。黄有光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解除了原有的发展桎梏,为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企业家、投资者以及经管科技学术人员提供了发展舞台,同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也大致成功。他说:“这些利好因素还将长期存在,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动力。”
黄有光预计,至2023年中国人均GDP将翻一番,达到11000美元左右,接近目前12000美元的世界人均高收入水平。到2042年,这一数字将进而增长至25000美元,约为2012年美国水平的一半。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按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要到70%后增速才会相对平稳。目前中国真实城镇化率不到38%,按此前每年增长1%计算,中国经济还将高速或次高速发展30多年。贾康说:“这期间必然伴随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过程。这也是一个需求释放的过程,而且还远远没有完成。”
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单纯GDP数字以外的东西,包括环境、公平、教育等。
黄有光说,环境品质快速变坏、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越来越不平均、权力的滥用与勾结、过分依赖行政管理等倾向,都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据介绍,目前中国环保部门收到的环境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每年29%的速度上升。中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5,超过0.4的“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线”。上海市均GDP是贵州省的10倍,城乡收入差距长期稳定在3:1左右……
贾康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有3亿人口到城市常住,但其中只有1亿人得到了和城市人一样的待遇,其他2亿人虽然常住城市但是没有市民化。他说:“今后还有约4亿人要进入城镇,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解决他们的问题。
“我们要警惕调入中等收入陷阱。”
贾康说,曾有学者对100个经济体进行过梳理研究,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经济体的国民收入进入中等水平时就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他说:“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阶段。如何处理环境、人际关系、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将左右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四个关键词解决“质量”问题
“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求有更高的质量。”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于鸿君说,两辆车相互剐蹭,也能带来就业机会并提升GDP,但是给社会带来的福利等于零,这样的GDP增长毫无意义。
与会专家普遍对于鸿君的“质量说”表示赞同,并对中国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一:环境。于鸿君倡导,使用绿色GDP作为国民经济的衡量标准,增强人们的幸福感。黄有光说,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生活快乐,但越来越多的污染让人们在GDP高增长的同时感到不幸福,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关键词二:公平。黄有光说,中国应继续更深入的经济改革和与之配套的制度改革,使舆论的力量得以加强,缓解当前分配不公、权力滥用、权钱勾结等重大的问题。他说:“否则,就连维持现状都是问题。”
关键词三:教育。黄有光提出,现在的教育制度导致学生死读书,丧失创造性,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需要加大科技与教育的投资,并进行必要的教育制度改革,使中国在科技上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他说:“建议废除现有的高考制度,取而代之,以智力测验的成绩进名校。”
关键词四:创新。贾康说,在现阶段要注重通过改革和创新,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和升级。尤其是创新金融机制,实现金融产品多样化,并通过投资拉动提升实体经济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