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涉及“智慧城市”概念,华平股份在7月份成为市场资金追逐的热点。进入8月之后,股价一改上涨气势如虹的走势,陷入震荡调整,30元的股价一时间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
记者查阅了华平股份近年来的财报以及机构的研究报告后发现,华平股份暴涨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卖方研究员夸大吹嘘的暗线,在这些卖方研究员的一篇篇“一味吹捧智慧城市概念的报告”后面,是华平股份脱离基本面而高估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涉及交通、教育、医疗、安防等领域,而地方政府一般习惯采用BT模式来推广智慧城市。目前各地地方政府债务较多,如此高的应收账款也给企业回款造成一定风险,华平股份逾亿元的应收账款和高额的资产减值损失,均显示了这种模式带来的诸多隐患。
卖方“摇旗呐喊”
华平股份在今年7月受到市场资金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其业绩翻番。其今年7月13日披露的201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84.28%;净利润4157.13万元,同比增长133.49%,大超市场预期。
受此利好影响,华平股份股价从20元一路上冲至29.78元。
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除去业绩超预期之外,卖方研究员“推波助澜”式的频发研究报告,也是公司股价暴涨的一个原因,“国泰君安、安信、光大的几个研究员今年上半年就频繁向我推荐华平股份,但是我始终觉得公司存在高估的情况。”
7月30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员熊昕、袁煜明和范国华发布了《华平股份:智慧城市蓄势待发》的研究报告,继续增持评级,且目标价格上调至33元。
7月24日,安信证券研究员胡又文、侯利发布《华平股份:频繁亮相重大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推广有望提速》研究报告,投资评级为“买入-A”,6个月目标价为35元。
在上述基金经理看来,华平股份今年半年报每股收益0.189元,“估算全年每股收益四毛钱,30元股价,市盈率超过70倍,明显高估。”
记者注意到,华平股份2012年净利润为8164.49万元,而201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157.13万元,照此估算,2013年全年净利润与2012年持平。但在公司2012年12月推出10转12方案后到2013年5月,公司股价从20元最高涨到42.50元,翻番有余。
“这实际上是在炒作高送转行情,但是公司的业绩并没有随着股本的扩张而增长。这些研究员鼓吹得太厉害了。”北京一位基金经理也直言,华平股份的确不错,但是目前股价存在高估的情况,“我个人觉得卖方研究员应该扎实地研究公司基本面,而不是在‘智慧城市’概念上大做文章。”
实际上,券商研究员近年来一直在对华平股份的股价进行“鼓吹”。
安信证券自2012年2月以来至今,共计发布了华平股份12篇研究报告,其中今年就发布了7篇,是主推华平股份的券商。
“华平股份今年4月份‘大非’解禁,不排除这些研究员侧面推股价的可能性。”上述北京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华平股份是比较喜欢和机构接触的上市公司,“更喜欢利用卖方研究员来管理市值,这对于研究员的独立判断影响很大,尤其是鼓吹到35元的价格,高估的情况是很明显的。”
智慧城市回款“硬伤”
国泰君安证券预测的“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两批试点城市合计达193个,假设一个(区/县/镇)智慧城市建设未来五年总投资规模为10亿元,则193个试点城市的投资规模将达1930亿元。
但是,涉及智慧城市概念的股票中,11家披露半年报或业绩快报的数据显示仅有2家出现50%以上增长,5家微幅增长,其余利润皆是下降。
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多数采用BT模式,需要上市公司先期垫付资金,地方政府未来逐步还款,这就导致涉及智慧城市概念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越来越多。
华平股份2013年半年报显示,其应收账款为1.43亿元,较今年初1.32亿元增长了0.11亿元;应收票据为1598.59万元,较年初的664.79万元增长140.47%。
对于应收票据的大幅增长,华平股份的解释是“客户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增多”。
在上述基金经理看来,这实际上是钱荒带来的风险,“很多应收款对象是没有现金或现金不足了,只能采用汇票结算,但是这种风险存在是必然的。”
华平股份也承认了这点:“由于公司业务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其中某部队收入占比50%以上,合同执行期及结算周期较长,应收账款数额增加有可能存在坏账的风险。”按照华平股份2013年半年报显示,其前五大应收账款分别是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中国人寿、深圳市昌恩电子有限公司、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
值得注意的是,华平股份今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710.7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