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央行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回稳,“钱荒”暂告一个段落。 当前我国流动性总体充裕,5月末M2同比增长15.8%,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并不存在所谓的“钱荒”问题。而货币市场“钱荒”现象的真实发生,单从金融机构本身来看,深刻反映出多年来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经营欠稳健、流动性管理能力不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经过股份制改造后,我国金融机构基本确立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原则,并建立了以利润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金融机构发展与壮大。但同时,这种以利润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过于激进,资产负债表扩张过度,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过快增长,流动性管理目标流于形式,极大地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131.3万亿元,为2005年的3.5倍。2009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急剧扩张,2009年至201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32万亿元。在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下,去年以来信贷增长受到限制,金融机构转而致力于同业业务发展。2012年末,13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36.7%,较生息资产增速高出21.7个百分点;与生息资产之比为12.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表外业务也急剧扩张,成为各家银行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2012年末,银行业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48.7万亿元,相当于表内总资产的36.4%。资产规模的过度扩张,使得部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链条过度绷紧,不得不高度依赖于货币市场同业和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从而埋下了“钱荒”的隐患。 无论是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过度扩张,还是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过快增长,从根本上说,都是服务于金融机构效益目标,而这与流动性这一金融机构首要经营目标存在天然冲突。流动性始终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恒久命题。金融机构经营要遵循“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优先次序,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经营的首要原则。遗憾的是,流动性首要经营原则长期以来被金融机构束之高阁。虽然金融机构均建立了流动性管理制度,但实际上相当部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流于形式。2012年末,我国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之比为56%,短期资金长期使用的期限错配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部分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融入短期资金,转而配置于期限较长的资产业务、信贷业务,使得流动性链条进一步绷紧。6月前后的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与其说是货币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不如说是金融机构经营欠稳健、流动性管理能力低下的结果,导致部分金融机构面对流动性缺口无法及时获得流动性支持,从而引发了所谓的货币市场“钱荒”现象。 综合来看,“钱荒”的暂时缓解,并不表明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已经解除。只要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仍以利润为导向,不将流动性列为首要经营目标,不尽快调整资产负债表规模与结构,继续大幅扩张信贷、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经营继续激进、欠缺稳健,那么就不能排除未来“钱荒”事件再次来袭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