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国华指出,我国国情决定了节约资源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全程性工作。 第一,加强能源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根本之策,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抓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把能源资源节约贯穿于转方式调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强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侧管理。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及环境容量,以合理需求、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控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全面推进能源资源宏观调控工作,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区域布局的合理化,保证战略资源的安全供应,努力实现能源资源供需的动态平衡。 第三,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合理布局资源产业,优化资源的区域配置及产业的空间联系,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鼓励低能耗、低矿耗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及产业的集约(规模)发展,平衡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发展,鼓励规范城市群的发展。限制过剩产能的资源、土地、水电供应。 第四,鼓励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及资源替代。建立资源综合利用长效机制,鼓励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 第五,大力倡导资源循环利用及绿色矿业发展。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金属产品“积淀”在国土上,它们多数可以循环利用。鼓励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开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发展相关新兴替代资源产业。重点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页岩气(美国采取差别化定价即“新气高价”及长期税收优惠扶持政策)、锂的勘查评价及开采技术等。 第六,最大限度地利用境外资源。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必须利用全球资源来为世界提供产品与服务。构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全球资源利用体系,按照产业递进转型的雁行理论,有针对性地逐步把一些传统产业往境外转移,利用我们的资源、资本和技术优势,帮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