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连升施压资本项目改革提速
|
监管层酝酿资本项目可兑换方案
|
|
2013-05-28 作者:记者 张莫/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5月27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报6.1811,再次创下汇改以来新高,这也是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第六次刷新汇改以来高点。2013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1.72%,大大超过去年1.03%的全年升值幅度。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日俱增,资金大量涌入,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宽进严出的资本账户管理模式也正遭受挑战。从目前的种种迹象看,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尤其是鼓励资金流出的改革,可能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要求“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将金融体制改革列为“今年大力推进年度重点改革”。这其中就包括“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研究推动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央行等国家相关部门将在6月份就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方案进行讨论。 国务院“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的说法可谓给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而具体路径和时间表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此前相关部门的表述来看,至2020年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基本可兑换是市场普遍的预期。不过,若从最近的一些“吹风”来推测,这个时间表有可能会提前至2015年,即在2015年实现资本项目的基本可兑换。 近日,由中金公司研究部联席主管黄海洲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诚君执笔的一份题为《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报告引发了金融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该报告指出,在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好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提高我国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增加国民福祉,有必要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该报告建议,“制定并公布人民币可兑换的路线图、时间表,明确2015年末实现可兑换。” “我个人认为,在不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样大的突发事件的前提下,在2015年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问题不大。”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指出,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更深层次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工具,它也反映了中国全面改革的进展程度。虽然开放存在一定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拒绝开放,重要的是要更好地去应对风险。他指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不过,在境内投资者在境外持有资产也就是资本流出这方面,仍存在一定限制。未来重点是放开这块,允许更多的境内投资者到海外投资。 不过,2015年的时间表也引发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担忧。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在《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八大迷思》一文中指出,有市场传闻表示,“中国政府有望在2015年实现资本账户的基本开放,在2020年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然而,笔者反对在当前加快资本账户的开放,而是认为中国政府仍应渐进、审慎、可控地开放资本账户。”他尤其指出,当前绝非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机遇期。张明表示,第一,目前美、日、欧、英等发达国家央行均在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加剧,而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面临持续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第二,在这一背景下,诸如巴西、韩国等在过去已经充分开放资本账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也开始重新采纳一些资本流动管理工具以应对大规模资本流入;第三,就连长期以来以推动资本账户自由化为己任的IMF,也在近年来改变了对资本账户管理的看法,表示资本账户管理应该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审慎监管一起,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管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工具。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对记者表示,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的大方向没有问题,但时间表不必制订的那么死,比如一定要在几年内完成至什么程度。这两年国内国际形势都比较特殊,过快推进引发的资金大规模进出是有风险的,而在我国经济面临转型的背景下,金融的稳定非常重要。他强调,目前我国少量没有开放的项目都是相对高风险的交易类项目,推进这些项目一定要采取相对稳妥的方式。 近年来,包括温州、深圳前海等地也在尝试在局部试点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而对于是“局部先行”还是“全局推进”,业内人士也看法不一。宗良表示,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上,可以保持试点方式,因为每个地方性质不同,根据试点不同的特点推进,比较容易取得成功。不过,丁志杰则认为,试点强调“先行先试”,相当于给了局部地区一些优惠政策,不过,资本项目可兑换更多是一个全局概念,拿一个局部地区试点,可能意义不特别大。“相对来说,在一个比较系统的操作方案基础上的稳步推进,可能更有意义。”丁志杰说。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