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深夜,四川路桥公司的一支抢通队伍由北向南往宝兴推进,翻越夹金山时,余震突如其来,山间巨石滑落,正在作业的25岁装载机手张磊与装载机一道,被砸下300米悬崖。
一天后,他的遗体被找到,家中幼子才3个月大。
南北夹击、步步惊心……奋战34小时,21日18时30分,最后一处断路被抢通,南北抢险队伍会师,等在路边的群众欢呼雀跃着,迎接同时进入的救援队伍。
七天里,抢通通往芦山县城的国省干线公路,抢通到重灾区宝兴县城的生命通道,抢通重灾区所有通乡公路……沿着生命通道,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深入到了灾区的每个角落。
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的救灾物资开始运往灾区。县城里、乡镇上,一个个救灾物资接收点相继建立。为避免交通阻塞、确保行驶安全,四川省23日起实施了震区交通管制,并设定单循环运行方案,确保救援车辆畅通安全运行。
在芦山县城入口处的接收点,民政局工作人员杨菊正认真地登记着每一笔物资。
在她的物资接收登记本上,20日当天就有75笔物资捐赠,有个人的,有企业的,有来自地震灾区的,有来自邻省的。第一笔捐赠是28箱矿泉水,杨菊隐约记得,那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来自汉源县。
从地震那天起,随着救灾物资越来越多,杨菊忙得一刻不停,写得手都麻了。“麻了,说明物资多嘛!”这个年轻的女孩很干脆地说。
截至26日12时,已有救灾帐篷8.72万余顶、棉被21.72万余床、衣物1.5万件、折叠床1.07万余张、食品和饮用水2454吨等救灾物资运抵震区。
社会爱心捐款,网络救助接力,志愿者走向成熟……
抗震救灾工作,在强有力地向前推进。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
7天的时间长度,13亿人的生命宽度,万众一心,守望相助,攻坚克难,奋勇抢险。芦山救援诠释了“中国力量”的真谛。
重生——向明天出发,灾难中成长彰显“中国信念”
26日清晨,震灾第七日,也是张艺川妈妈的“头七”。
张艺川没能去妈妈坟前拜祭,而是带着妹妹在成都参加为灾区加油的公益活动。
遥望家乡,她默念着:“妈妈,我们都要坚强。”
她牵着12岁妹妹的手说:“我就是你的妈妈了。”
灾难,让这个柔弱的姑娘一夜长大。
此时的芦山,山谷间升起袅袅炊烟,村民们正盘算着收获山野的油菜。县城里,卤鸭酱肉已摆上了摊儿。超市、五金店,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有重新开业的商家。
生活在废墟之间渐渐恢复。
帐篷学校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
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想象未来的家时,他们挤在简易画板前画出了各式各样的新房。
六年级的杨洋画了一所带翅膀的房子。她说,有翅膀就能飞,地震来了也不怕。
灾难,让这个伤痕累累的老城更加坚定从容。
俄罗斯记者苏迪明,曾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在芦山,他惊讶地发现,受灾群众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慌,他们还拿出方便面,热情地招待他。他说,我所见到的中国政府和群众应对灾难从容镇定。
这是两个发生在灾区的普通故事:
5年前失去儿子,这次地震又失去女儿的芦山芦阳镇居民岳凤琼,从自家残破的小卖部里拉出了吃的、用的,分给邻居。她还把孙女送去深圳亲戚家。
“总得想办法先把房子建起来,那毕竟是自己的家。”这位经历了人间彻骨伤痛的母亲心中还有希望:“我们也许会去深圳打工,就在孙女身边,看着她慢慢长大。”
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的李永辉,多年攒钱盖起的新房在地震中塌了。不顾收拾自家,他赶去救乡亲,同时也挖出了一只画眉鸟。他用手机录下画眉鸟的叫声,传给外地的女儿,让她放心。
坚强、坚毅、坚定,这就是芦山人,中国的芦山人。
从今天的芦山,不由想到五年前的汶川。
曾经的那一瞬间,已被灾难定格,亲人痛失,家园被毁。
然而,活着的人们擦干眼泪,掸去尘土,努力站起来,走完亲人没有走完的生活。
自强、自力、自信,这就是汶川人,中国的汶川人。